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知識自主創新與人才自主培養的辯證統一關系,是對新時代育人規律的深化拓展,是對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校人才隊伍高水平建設賦予的戰略使命,具有重要且鮮明的方法論意義。新征程上,高校必須深刻把握知識自主創新與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的理論邏輯、內涵特征和實踐路徑,以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同向共進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深刻認識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同向共進的理論邏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種子,知識是土壤。種子離開土壤,因缺少養分而無法蓬勃生長;土壤缺少種子,因生機不足而難以煥發活力。要從“種子”與“土壤”的辯證關系中汲取育人智慧,推動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同向共進,科學認識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育人功能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強基作用。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強化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與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相互促進,為推進二者有效互動、實現躍升發展提供認識論基礎。
自主知識體系是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理論基石和文化前提。教育的本質是以知識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始終貫穿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應用。當今時代,全球競爭格局深刻變革,國家發展戰略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日趨旺盛,自主知識體系作為育人育才的源頭活水,內含著以我為主、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品格,對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培塑作用。只有在自主知識體系的滋養下,才能真正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自信自立自強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具體而言,以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基礎的教育實踐,一方面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提供了系統化、學理化、本土化的知識結構,為受教育者提供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賦予了具有穩定性、傳承性的文化因子,將自主知識體系蘊含的哲學理念、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培養造就秉持強烈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具備認知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觀點上的主體性和創新性的拔尖創新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是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核心動力和創造主體。人們通過實踐活動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獲取感性認識,經過思維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對客觀世界的體系化系統化的揭示,進而構建起知識體系。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的不竭源泉,發揮人才優勢是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內生動力。從基礎理論的提出到應用技術的革新,從歷史規律的歸納到未來趨勢的預判,知識體系的每一次建構與躍升都源于人的主觀能動性,都離不開人的創造性社會實踐活動。當前,正在進行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壯闊實踐,是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偉大社會運動和社會變革,為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提供了豐沛的源泉。人民群眾在這一實踐中展現出的創新智慧和創造偉力,推動著自主知識體系不斷更新完善。而簡單照搬他國經驗、機械套用西方理論體系、僵化沿襲傳統模式的做法必然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必須構建反映人民需要、體現中國特色、符合發展實際的自主知識體系,更好滿足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要求。實現這一目標,首要在于發揮拔尖創新人才的引領作用,只有具備前沿視野與創新意識的人才,才能立足中國實際深耕知識體系的本土資源,在批判與借鑒中實現知識創新發展。拔尖創新人才通過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原創性研究,拓展知識邊界、重構知識邏輯、推動知識融合,以中國實踐為基礎,將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升華為創新理論,不斷賦予自主知識體系以理論生命力與實踐引領力。
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同向共進,形成了知識供給與人才需求的良性循環。一方面,將知識供給轉化為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以教育服務創新發展滿足人才培養需求。自主知識體系依托系統化的學科結構和創新性的學術探索,突出人才培養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平臺搭建,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人才可吸收、可運用的能力素養,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實現知識供給向人才供給的有效轉化。另一方面,推動人才需求轉化為知識創新,以知識創新引領知識供給,有效滿足時代發展的內在需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伴隨人才需求日趨升級,知識體系必須圍繞新興產業需求、關鍵技術攻關與社會治理創新等方向,重新界定知識的邊界與內涵,通過拓展研究領域、創新理論范式、優化方法工具等途徑,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推動知識供給的更新迭代。在此過程中,人才需求成為知識創新的“指揮棒”,引領自主知識體系朝著更具前瞻性、時代性與創新性的方向發展,實現有組織的科研和有組織的教學相互促進,最終實現知識體系與人才培養同頻共振、協同發展。
深刻把握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同向共進的內涵特征
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同向共進,不是兩個變量之間簡單的線性關聯和依賴關系,而是包含主體協同、內容創新、機制完善等多個要素的復雜系統工程。通過這種多維互動,不斷產生知識增值與人才增值的雙重效應,知識體系的原創性和適用性不斷增強,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水平持續提升。推動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同向共進,就必須深刻認識到時代發展對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正確處理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問題,深入把握互動主體的協同性、互動內容的創新性、互動目標的一致性等內涵特征,強化學術原創能力,健全哲學社會科學訓練培養教育體系,為推動良性互動提供創新方法和實踐路徑。
互動主體的協同性。任何互動行為都需依托主體而進行,如果缺乏主體參與,互動便會失去基礎與條件;如果主體間無法形成協同合力,互動過程便會陷于停滯狀態,使二者難以互養相成。理解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同向共進的主體協同性,關鍵在于把握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在教育實踐中的互動協同,理解知識生產者與人才培養者的角色互融。教師群體通過學術研究、理論創新推動知識體系建構,承擔著將知識體系轉化為育人資源的使命任務,努力成為“經師”與“人師”統一的大先生,既是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參與者,更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直接實施者。學生群體既是知識體系的學習者,更是知識創新的未來生力軍。在二者同向共進的教育生態中,教師為實現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需自覺建構自主知識體系,融通符合時代精神的知識、觀念、理論和方法,并將其轉化為豐富而有效的教育資源,以創新的教育供給培育學生的自主思維與實踐能力。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學術平臺與實踐環境中,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與創造,不斷提高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教學相長這種師生間的雙向互動,突破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傳輸模式,構建起基于主體間的新型教育關系,在師生平等對話、協作攻關中實現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同向共進。
互動內容的貫通性。互動的實質在于內容的交融與轉化,缺乏以實體性內容為支撐的互動,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形成推動主體發展的實質效能。在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互動進程中,內容的貫通性集中體現為知識生產與人才培養的雙向轉化。一方面,自主知識體系的學理內涵能夠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資源轉化。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從新時代偉大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其蘊含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與實踐經驗,滿足了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所需的知識儲備、思維訓練與實踐能力提升需求。通過課程設計、教學案例開發、實踐項目策劃等載體,學理內涵被重組為可感知、可操作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育人成果能夠轉化為自主知識體系的結構性要素。在參與科研項目、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拔尖創新人才通過科學實驗、知識賦能、方法創新等形式,將自身的創新思維與實踐探索轉化為具象化的學養。這些帶有鮮明創新性與實踐性的知識表達,或填補理論空白,或革新研究方法,成為自主知識體系迭代更新的重要源泉。這種互動內容的貫通性,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對既有知識的創造性轉化。學理內涵通過教育實踐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人才在實踐中生成的創新方法又反哺知識體系建構,推動其理論深化與結構優化。
互動目標的一致性。目標一致方能凝聚合力,實現行動上的同頻共振,這是互動得以持續推進的觀念共識。缺乏共同目標的指引,互動主體間便難以形成有效協作,知識生產與人才培育的資源也將因方向分散而難以形成合力。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同向共進,本質上要求二者在價值導向和發展方向上深度契合。在價值導向的統一性方面,二者共同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回應時代重大命題為核心,聚焦解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有效規避知識生產與實際應用脫節、人才培養偏離創新軌道的問題。在發展路徑的協同性上,二者呈現出互為支撐、相互提升的特征。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自主知識體系致力于對中國社會發展經驗進行理論化概括和原創性表達,著力提煉標識性概念,強調立足中國實踐,闡釋中國理論、創新中國話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則圍繞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框架與方法論體系,著力培養學生運用中國理論分析中國問題、提出中國方案的創新能力;著力培養留學生研究中國問題,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同世界一流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使學生既能扎根本土實踐,又能拓展全球視野,在協同推進中實現知識創新與人才成長的雙重躍升。
積極推進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同向共進的實踐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人大考察調研時的政治囑托,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的優勢,知識體系構建與育人育才實踐同頻共振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新征程上,學校將以高度的政治自覺、穩健的戰略定力和堅定的使命擔當,扎實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深入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動計劃,以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厚植育人根基、以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驅動知識迭代,不斷推動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同向共進,奮力打造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堅持思想引領,錨定同向共進的發展方向。黨的創新理論既是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根本指導思想,同時也為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提供了思想指引、科學方法以及標識性概念范疇、原創性理論框架,是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和靈魂。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作為“一號工程”,全面構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及分領域重要思想的高質量課程群,以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為牽引推動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引導學生在成長中感悟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堅持改革創新,激活同向共進的發展動力。如果沒有改革創新,就難以賦予知識體系構建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自主性,將陷入“人云亦云”“邯鄲學步”的路徑依賴,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堅持將人才培養改革作為關鍵一招,重構“以學為中心”教學形態,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健全縱向本碩博貫通、橫向多層次學科交叉的多元立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科布局調整、成果產出轉化與人才自主培養相融相促。
堅持以文育人,營造同向共進的發展環境。教育激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既能震撼心靈、感化生命,又能春風化雨、啟迪智慧。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與價值底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文化主體性、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路徑。堅持立足中國、融通中外,著力構建具有中華文明傳統底色、紅色基因特質以及世界文明視野的知識體系,在自主知識體系的深度建構和文化傳承發展的多維探索中拓展育人格局。
堅持知行合一,搭建同向共進的實踐平臺。豐富鮮活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是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源頭活水,也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推動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和實踐育人大課堂有機結合,著力打造面向實踐的教育教學模式,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引導學生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