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量為筆,以創新為墨
精心繪就質量強縣的湖南畫卷
2023年6月29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非洲聯盟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中非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論壇在長沙舉行。
中聯重科下線全球最大噸位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
鳳凰磁浮列車采用3節編組,設計時速100kmh,外觀為香檳金色體。超大面積的觀光玻璃,大幅增加了列車的通透性,宛如一個移動的畫框。
本版圖片均由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供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近年來,湖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推動全省經濟總量在2020年過4萬億元基礎上,去年突破5萬億元,三年實現了一個萬億級跨越。
三年實現萬億級跨越的背后,離不開多維的質量密碼。湖南省市場監管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目標任務,從制度設計、基礎支撐、品牌賦能三個方面入手,大力推進質量強縣建設,因地制宜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為湖南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制圖/彭婷
完善頂層設計,夯實強縣支撐
質量工作3次獲國務院真抓實干督查激勵
11月15日,位于益陽市沅江市的三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焊花四濺、機器轟鳴,工人正趕制新能源船舶訂單。負責人開心地說,今年,在沅江市船舶制造產業鏈聯合黨委的幫助下,公司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產品供不應求。
沅江市擁有全省唯一的內河船舶產業集群,總產值占全省船舶制造業的80%以上。近些年,產業在向新能源轉型時遇到不少挑戰。2022年底,沅江市組建船舶制造產業鏈聯合黨委,發揮聯動優勢,為鏈上企業提供技術攻關、品牌打造等服務。
行之有效的頂層設計,激發了產業發展活力,1至9月,沅江內河船舶產業集群實現產值98.6億元,同比增長12.8%。
這是湖南制造業創新發展、產業提質增效的生動實踐。據介紹,我省先后出臺《質量強省建設綱要》《“十四五”質量強省發展規劃》《省長質量獎管理辦法》等制度舉措,從制度層面為推動質量強縣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省委將質量指標納入市、縣兩級黨委政府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省政府將質量強省工作納入到“大抓落實”工作激勵范疇,近三年來,先后授予30個縣市區質量工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有力推進了質量強縣建設。值得一提的是,湖南質量工作累計3次獲得國務院真抓實干督查激勵。
此外,我省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的支持,省政府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先后簽署《支持湖南自貿區建設合作框架協議》《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深入開展與東盟、非盟等國際組織的質量交流與合作,推動國內外質量技術資源與湖南重點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我省質量強縣工作注入新動能。
建強質量基礎,筑牢強縣根基
建成53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縣級服務平臺
推進質量強縣建設,離不開被稱為“基礎之基礎”的質量基礎設施。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錢俊君說,湖南堅持把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質量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提高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設施供給水平,為質量強縣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在衡陽,一座集智能計量、科技創新與產業集聚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園區——衡陽智能計量衡器產業園正迅速崛起,成為推動當地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今年,省委、省政府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落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決策部署,啟動衡陽智能計量衡器產業園建設。建設啟動以來,省委書記沈曉明、省長毛偉明多次調研產業園建設情況,副省長王俊壽多次現場調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羅文圍繞“以會展集聚,帶動產業集聚”等為產業園描繪發展路徑,副局長白清元也專程前往調研相關工作。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牽頭成立產業園建設工作專班,制定并實施《產業園建設工作專班工作規則》,確保各項任務高效推進。
錢俊君介紹,針對各地產業鏈、創新鏈的需求,我省持續加強質量基礎能力建設,除了牽頭推進衡陽智能計量衡器產業園建設外,還依托中國計量科學院長沙基地打造衡山實驗室,獲批開展“中國制造質量技術基礎綜合示范區”試點,率先在中部地區設立檢驗檢測產業創新聯盟。全省擁有國檢中心25家、省檢中心74家、檢驗檢測機構1932家,檢驗能力覆蓋全省122個縣市區96%以上的主導產品。
圍繞縣域優勢產業和重點領域,大力推動質量變革和創新,全省累計建成53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縣級服務平臺,服務企業9319家,30個縣(市、區)列入省級質量強縣培育建設名錄。
培優質量品牌,積聚強縣動能
地理標志商標、產品實現122個縣市區全覆蓋
桑植縣五道水鎮茶葉村,看著漫山的茶樹,茶農孫成平眉飛色舞:“這幾年,縣里為我們提供技術培訓和銷售指導,我們只要嚴格按標準種植和管理,就能種出好茶、賣上好價錢。”
孫成平是桑植白茶產業鏈上11.45萬從業者、受益者之一。2019年,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定點幫扶下,桑植白茶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依托地理標志,當地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聯農帶農機制,輻射帶動近8萬農戶,每年促進農民增收達8億多元。
放眼三湘大地,類似場景隨處可見。在安化縣,黑茶綜合產值252億元,連續15年上榜中國茶業百強縣前十強;在炎陵縣,黃桃種植面積9.6萬畝,綜合產值突破32億元,4萬桃農人均增收1.2萬元;在瀏陽市,花炮總產值突破500億,帶動30萬人就業……
開展特色品牌創建,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是質量強縣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錢俊君介紹,湖南省委、省政府歷來重視品牌建設,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品牌引領,引導各地講好質量故事、培優質量品牌、引領質量變革,提升質量工作“含金量”。
一方面,省政府出臺《品牌建設工程行動計劃》,發布《湖南名品評價管理辦法》等技術文件,建立完善品牌培育、服務、評價、保護、發展全鏈條機制,引導各地構建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社會互動的品牌建設工作機制。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魏建鋒還專程就知識產權保護進行調研,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點。
另一方面,牽頭成立湖南省品牌建設促進會,持續壯大“湖南制造”品牌陣營,全省保有中國質量獎及提名獎10個,67個省長質量獎及提名獎,34個縣市區設立政府質量獎;注冊商標突破120萬件,中國馳名商標410件,地理標志商標、產品實現122個縣市區全覆蓋,安化黑茶等縣級地標產品影響力不斷擴大,鑄就了“湘品湘造”品牌名片,為推進質量強企強鏈強縣、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品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