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 ,“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要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硬,既抓好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又抓實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逐步實現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一、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的高度統一
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還包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二者的有機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創造先進的生產力,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也要創造先進的文化、正確的意識形態、科學的思想理論,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堅持社會主義必然要堅持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一個含義就是共同富裕 ”。是否堅持共同富裕,能否真正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實現少數資本家對剩余價值、對社會財富的占有,這樣的發展必然造成兩極分化的后果。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就是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有兩層內涵:一方面,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共同富裕創造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社會主義道路是共同富裕之路。社會主義為人類開辟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鄧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決大家的困難,才能避免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關系,防止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了一以貫之的持續探索。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艱辛探索、艱苦奮斗,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創造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和一定的經濟基礎、物質前提。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將共同富裕提高到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此后,我們黨對共同富裕進行持續探索,明確提出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不斷豐富和發展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探索中國特色的實現共同富裕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守正創新精神科學回答新時代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創造性地提出抓好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重大課題,形成了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重要認識,擘畫了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等為顯著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高度統一的共同富裕。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發展目的所決定的,也是由物質與精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所決定的。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質,精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整個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首先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手段。只有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們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同時,必須大力抓好精神生產,創造科學、高尚、健康、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財富。沒有精神支撐,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將難以維持。社會主義既要追求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還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實現了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高度統一、相互協調,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二、抓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在推進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時,著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極大發展。物質和精神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兩大現象,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兩個基本領域。從唯物主義歷史觀所揭示的社會發展基本運行規律來看,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由生產力所決定的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載體。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抓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為實現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必須通過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政治局面的安定團結,人民民主的堅實提升,人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精神生活的豐富多樣,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和支撐。當前,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方能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推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有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進入新時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也包括精神層面的。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加強經濟建設,還要加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要。同時,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任務,必須久久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斷取得新進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標,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我們實現共同富裕具有了更充足的底氣,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新征程上,必須在更高基礎上推動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進展,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朝著共同富裕目標凝心聚力扎實邁進。
三、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
筑牢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緊密結合時代要求就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科學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為什么要實現共同富裕、怎樣實現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統一,極大地豐富了我們黨對實現共同富裕的規律性認識,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必須深入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鞏固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切實把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偉力。
強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形成了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舉措。新征程上,必須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擺在首位,健全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全面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貫穿推動共同富裕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區域協調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完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機制。通過創新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關系,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基本公共服務,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完善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途徑。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沒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就無從談起。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應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以新質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輸入充沛動能、為高品質生活創造充裕條件,不斷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彰顯效率和公平、發展和共享、活力和秩序的動態平衡。扎實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調動和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幸福生活、安全感等方面的美好向往。
凝聚實現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新征程上,必須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讓全體人民始終擁有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