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本丰满熟妇XXXX性,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浪荡女天天不停挨CAO日常视频,两女同性互磨视频

  • 且看不法分子坑人的“三十六計”
    ——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
    典型案例及背后養老詐騙“套路”分析解讀
  • 發布時間:2022-11-02 14:05???? ??? 信息來源:中國質量報

  編者按

  一些老年人感動于騙子的“熱情相迎”,沉浸于“養生保健”“以房養老”“投資養老”的美夢,結果辛辛苦苦積攢多年的“養老錢”無端被騙血本無歸。許多老年人之所以容易上當受騙,除了自身警覺性不夠、警惕度不高之外,一些不法分子騙術高明、套路熟練,甚至運用起兵法中的“三十六計”也是重要原因。

  據統計,自今年4月開展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以來,全國專項行動辦公室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依法打擊、整治規范、宣傳教育“三箭齊發”,打了一場打擊整治養老詐騙整體戰、攻堅戰,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全國共立案偵辦養老詐騙刑事案件41090起、破案39294起,打掉犯罪團伙4735個,抓獲犯罪嫌疑人6.6萬余人,提起公訴8516人,一審判決案件1645起4523人,追回贓款308億余元,養老詐騙違法犯罪得到有力打擊遏制。各地各有關部門共排查發現涉詐問題隱患23169個,已整治完成22398個,整治率96.7%,養老領域涉詐亂象得到有效整治。

  專項行動中,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按照全國專項行動辦公室的部署,深入貫徹落實市場監管總局的統一安排,重點圍繞整治涉老“食品”“保健品”等領域涉詐問題隱患,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查處虛假宣傳等違規經營行為,集中力量查處并曝光一批典型案件,懲處一批違法企業,整治規范食品、保健品市場秩序,推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取得實效。

  俗話說,自古套路得人心。從市場監管等部門查處并曝光的打擊養老詐騙典型案件來看,許多案件都具有共性,也暴露了不法分子“坑人”背后的“套路”。為此,本報特意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進行分析解讀,揭露案件背后不法分子的騙人套路,不斷提升全社會的反詐防詐意識,共同營造“不敢騙、不能騙、騙不了”的良好社會風氣。

  “養老保險”類——“瞞天過海”計

  案例一:山東省青州市李某某原系鄉鎮社保部門臨時工作人員,后被開除。2018年,李某某結識王某,王某得知李某某曾在社保部門工作,提出幫忙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請求。李某某明知無能力幫助他人辦理補繳職工養老保險,仍謊稱可通過掛靠企業的方式辦理,并通過王某介紹,以幫助他人辦理職工養老保險、可領取職工養老保險金等為名,先后騙取包括多名老年人在內的8名被害人107萬余元,所騙錢款除極少數為被害人繳納靈活就業保險以獲取被害人信任外,其余均用于個人揮霍。

  案例二: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52歲的劉阿姨正在為自己沒有養老保險而發愁,就在這時,聽認識十幾年的工友說,孫某“有關系”能辦理社保。見面后,孫某稱自己能幫劉阿姨辦理“五七工”養老保險,每個月能領到的退休金比普通社保還要多一些,劉阿姨一聽十分心動。由于兩人原本就認識,再加上聽孫某說得信誓旦旦,便沒有多想,當場就給孫某支付了8000元“定金”。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孫某又以需要“人情費”“好處費”“社保繳費”為由先后多次向劉阿姨索要錢財共計10.3萬余元。就在劉阿姨以為自己的退休金就要有著落的時候,孫某開始以各種理由推脫直至失聯,劉阿姨這才意識到被騙,遂到公安機關報案。

  案例三:廣東省汕頭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養老詐騙典型案例,2016年,鄭某某找人偽造了加蓋“廣東省民政廳”公章的公函、通知書各一份,虛構慈善會得到廣東省民政廳授權辦理養老基金,失業人員一次性繳納一定金額的養老基金,每月便可領到養老補助工資的事實。用此方法騙取28名被害人合計人民幣692000元。后被告人鄭某某為掩蓋詐騙事實,按月支付了李某等人養老工資補助49020元,其余贓款被鄭某某花光。

  【“套路”總結——“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此類詐騙“套路”為謊稱自己是國家公職工作人員或者與國家養老金管理部門有關聯人員,獲得被害人信任,騙取老年人的保險費、材料費、好處費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符合我國國情,保障社會保險制度健康持續發展和實現“老有所養”的重要制度。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不了解相關政策規定,以有關系代辦、違規辦理“養老保險”為名,對老年人實施詐騙犯罪。坑人手法如同“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這些案例提醒老年人,應通過當地人社部門咨詢了解相關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政策條件,不要為省錢而去“找關系”,將保險費交由其他人代辦,反而有著極高風險。

  “養老幫扶”類——“笑里藏刀”計

  案例一:2017年2月底至10月,被告人李某某以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北京天康通健心腦血管疾病研究所有限公司為依托,伙同楊某等多人(均另案處理)為實施詐騙組成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在北京市石景山區、豐臺區等地,引誘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免費健康咨詢”活動,謊稱賈某、張某、蘇某等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空軍總醫院、北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知名醫院的專家,騙取被害人信任,并以現場看病、開藥的方式,將低價購進的保健品“百邦牌天元膠囊”“百邦牌銀杏丹葛膠囊”當作特效藥品高價銷售給被害人。楊某、賈某等人通過上述方式,騙取124名被害人共計93.74萬元。

  案例二:今年8月,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公安局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辦公室接到轄區群眾舉報,一健康生活館銷售一款號稱可以治療疾病、強身健體的產品,專門吸引老年人購買。然而,有人購買后,發現該產品未見任何療效,懷疑上當受騙。

  隨著參與人數增多,這家健康生活館的負責人肖某開始了下一步行動。他定期推送身份標注為“某大學中醫臨床專業、執業藥師、高級中醫健康管理師、某院士工作站干細胞療法負責人”的主講人“尹老師”的“養生講座”直播間鏈接。在直播間內,“尹老師”看上去確實在講解各類慢性疾病的預防和危害,其實卻是利用這些內容制造老年人對健康的焦慮。而在老年人產生恐慌心理后,“尹老師”便開始介紹某產品,宣稱這些產品對各類慢性疾病均有預防和治療效果,有病可以治病,沒病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經調查,今年3月以來,肖某在明知其銷售產品為普通食品的情況下,為牟取暴利,采用虛構、夸大代理產品的療效功能,將價格低廉的食品以貴重保健品的名義賣給老年人實施詐騙,涉案金額5萬余元,受騙老年人達40余人。

  案例三:北京退休在家的張阿姨一直想發揮余熱、老有所為,某天鄰居拿出一張印著“入社享福利、領禮品”的宣傳單,說小區里新成立了一家專門組織老年人參加公益慈善活動的公司,最近還要開宣講會吸納新會員。

  張阿姨沒有猶豫,非常痛快交錢入會。此后,張阿姨參加了幾次“公社”組織的周邊游和文藝演出,漸漸和負責人夏某熟悉了起來。夏某向張阿姨透露,自己其實是某典當公司的股東,典當公司和銀行有業務合作,有內部渠道可以購買短期高息理財,月息20%30%不等,而且“風險小、回報高、周期短”。張阿姨出于對夏某的信任,先后多次給了夏某70余萬元,夏某也都給張阿姨出具“借條”。但原本承諾兩個月還本付息的項目,到期后夏某只返還給張阿姨10萬元。張阿姨察覺有異,多次催要未果后選擇報警。截至案發,夏某共向100余人次非法吸收資金1600余萬元。

  【“套路”總結——“三十六計”之“笑里藏刀”】

  該類詐騙主要套路為假借義務診療、心理關愛、直播陪護、慈善捐助、志愿服務、組織文化活動等形式獲得老年人的信任,對老年人實施詐騙。尤其是以免費醫療咨詢、義務診療等噱頭拉攏老年人參加講座,冒充知名三甲醫院的名醫在講座中為老年人“號脈”“看病”等,獲取老年人信任后夸大病情、虛構保健品為特效藥品,高價出售給老年人,騙取老年人錢款,或是利用老年人信任以高收益、高回報等理由非法吸納資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此類坑人手法如同“三十六計”中的“笑里藏刀”,坑人于無形。老年人就醫需到正規醫院,切莫病急亂投醫,不要輕信所謂免費講座、免費診療,更不要高價購買非正規藥品、保健品,同時要警惕高收益投資,避免上當受騙。

  “以房養老”類——“釜底抽薪”計

  案例一:沈移平集資詐騙、顧乃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沈移平先后成立、收購上海俐煜金融服務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俐煜公司)、上海燦宏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燦宏公司)推出“以房養老”項目,引誘投資客戶將房產抵押給小額貸款公司獲取抵押款,再將抵押款轉投燦宏公司。顧乃祥為獲取好處費,明知沈移平通過俐煜公司、燦宏公司向社會不特定公眾吸收資金,而引誘并幫助老年客戶將房產抵押給小額貸款公司獲取抵押款,再將抵押款轉借給沈移平。截至案發,沈移平共計吸收資金2.98億余元,造成集資參與人經濟損失1.68億余元。顧乃祥參與房產抵押17套,幫助沈移平吸收資金5450萬元,未兌付總額5006萬余元。顧乃祥投案后家屬退繳2954萬余元。

  案例二:北京海淀中安民生“以房養老”騙局。北京中安民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及中安民生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自稱與民政部、全國老齡委、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并開設了大型實體門店,對外宣稱是和官方機構合作共建的養老服務大廳,聲稱有國家基金托底,營造了一系列假象。但其實,只是假借國家政策、為非法集資活動造勢宣傳的手段,對老年人實行詐騙活動。

  案例三: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以房養老”詐騙案。2018年10月,被告人柴某在向被害人劉某夫婦宣傳某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以房養老”項目期間,引導劉某夫婦將自己名下的房屋抵押,以此向王某某、孫某某借款用于理財。劉某夫婦受其誘騙,將名下兩套房產分別抵押給王某某、孫某某,在獲得房款500萬元后當即向放貸人王某某、孫某某支付了首月利息及“服務費”14萬元。柴某則通過POS機刷卡的方式將剩余款項中的485.99萬元轉走并據為己有。

  【“套路”總結——“三十六計”之“釜底抽薪”】

  該類犯罪主要表現為詐騙分子常以“房本在家無用”“不耽誤自住或出租”“與國家相關部門有合作”等話術為借口,向老人宣傳“以房養老”項目,誘騙老年人簽訂房產抵押擔保的借貸合同或相關協議,再將抵押房屋獲得的資金購買其推薦的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騙取老年人錢財,最后導致老人錢房兩空。不動產作為老年人的最大資產,被騙后往往損失巨大,不法分子坑人手法如同“三十六計”中的“釜底抽薪”。“以房養老”作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緩解社會及家庭養老壓力的可行方式,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對此,人民法院提示老年人應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投資理財時不要盲目被高收益誘惑,在簽訂合時一定要注意甄別,一旦出現“房屋買賣”“借款”“理財”等字樣要格外引起重視,仔細核實對方身份和資質,謹防上當受騙。同時子女也要多關心、照顧老人,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聯動起來,最大限度擠壓犯罪分子“行騙空間”,讓養老詐騙無處遁形,守護老年人幸福晚年。

  提供“養老服務”類——“趁火打劫”計

  案例一:肖開俊、陳榮集資詐騙案。2016年6月,肖開俊、陳榮與蔡新共謀以開展“養老服務”之名實施非法集資,先后成立自貢益壽園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四川歸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并在四川省自貢市、內江市、攀枝花市等地設立分公司或營業網點。三人明知公司無融資資質,“養老基地”不可能建成使用,仍安排融資團隊以“養老服務”名義,采取打電話、發傳單、推介會、口口相傳等方式,輔以發禮品、參觀“養老基地”等手段,在自貢市等地公開集資,誘騙老年人大額預存消費投資,實施非法集資。

  案例二:廣東深圳“某某健康管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資詐騙案。2022年8月,深圳公安機關經偵查后,打掉一個通過銷售“養老服務”詐騙老年人錢財的犯罪團伙,抓獲9名犯罪嫌疑人。該犯罪團伙開設的“某某健康管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自成立以來,安排人員到深圳市部分住宅小區附近派發宣傳單,用虛假廣告吸引老年人注意,并統一包車到公司、工業園參觀。許諾老年人入住養老院后,享受養老入住、慢性病調理、療養、旅游、休閑娛樂等服務,要求前往參觀的老年人辦理醫療養生服務預付式消費會員卡。

  案例三:杜某某等集資詐騙案。被告人杜某某伙同其他犯罪分子以養老服務公司為名,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知名人士參與活動、在全國多地養老機構掛牌等方式,對老年人進行虛假宣傳,謊稱公司具有龐大的規模和強大的社會背景,在當地領導的支持下發展國際性養老服務,并在全國各地都建有養老基地。后又通過組織旅游、參觀等活動的方式獲取老年人信任,誘騙老年人辦理用于養老養生和旅游養老的會員卡,承諾若一年內不參加旅游或者不進行消費可返還一定額度的利息,并與老人簽訂承諾書承諾到期還本付息。通過這些方式,被告人杜某某及其犯罪團伙共詐騙196名老年人,騙取資金共計1043萬元。

  【“套路”總結——“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

  該類犯罪主要表現為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尋求養老保障、渴望擁有舒適晚年的心理,通過虛假參觀騙取老年人信任,隨后以預售養老床位、享受優先居住權、虛構養老服務項目等為幌子,誘騙老年人辦理會員卡、預交養老服務費用等手段,詐騙老年人錢財。此類坑人手法如同“三十六計”中的“趁火打劫”。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入住養老機構、購買養老服務已成為老年人重要的養老方式之一。為守好自己的“養老錢”,人民法院提示廣大老年人選擇具有正規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發現犯罪分子以“養老服務”進行非法集資的,要不聽、不信、不參與,并及時向有關部門提供線索。同時,相關部門要規范養老服務行業準入,加強行業監管,保障養老服務行業健康發展,為廣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營造良好環境。

  投資“養老項目”類——“欲擒故縱”計

  案例一:2016年4月,被告人魯某和魯某明(另案處理)注冊成立樂平市某老年事業發展有限公司,魯某為法定代表人。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魯某未經有關部門批準,借用某老年公司名義,通過發放宣傳單、召開推介會等方式,公開宣傳交費后可以享受老年公寓住房優惠,并承諾以高額福利消費卡、貨幣等方式返本付息,非法吸收51名老年人165萬余元。所吸收資金被魯某、魯某明用于消費支出、提現支取或挪作他用。案發后,涉案公司賬上余款、委托其他公司代管資金及老年公寓內物品折價轉讓費共56萬余元退還集資參與人。

  案例二:2015年6月起,鄒某某擔任桂林頤和老年公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頤和公司)法定代表人和執行董事,并于2017年4月成立頤和公司南寧分公司。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鄒某某在頤和公司未取得銀行業金融機構資質的情況下,授意桂林、南寧兩地頤和公司大量招聘業務員,采取在公眾場所發放宣傳單的方式向老年人宣稱該公司實力雄厚,投資了多處養生養老基地,購買該公司養生旅居服務卡不僅可以在養老基地消費,還可以每年獲得8%至13%不等的利息,誘騙老年人簽訂《桂林頤和養老服務合同書》,通過這些方式向老年人非法集資。經調查,該公司在高額業績提成的刺激下發展會員581名,非法集資3558萬余元。

  案例三:2019年至2020年,歐陽某在萊西市申請注冊成立了一家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其偽造個人簡歷、聘請業務員對外虛假宣傳在湖南省、廣東省等地經營的旅游項目,以高額利息為誘餌吸引被害人簽訂VIP會籍合同,并以贈送雞蛋、介紹他人給予返現等蠅頭小利,吸引了40余名老年人在該公司投資共計人民幣65.73萬元。但實際歐陽某未將該資金用于公司經營或投資宣傳所稱的旅游項目,而是自行揮霍后關閉公司逃匿。

  【“套路”總結——“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以投資“養老項目”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犯罪案件主要表現為以開辦養老院、購買養老公寓、入股養生基地等為由,以售后定期返點、高額分紅為誘餌,誘騙老年人參與投資。不法分子通常采取的“套路”有:尋找客戶,灌輸概念。在公園、廣場、小區等老人聚集的地方,以發傳單、辦講座等方式向老人灌輸養老服務概念,尋找目標客戶。花樣推銷,騙取信任。通過現場參觀、免費旅游、贈送禮品等方式展示公司實力,博得老人好感,騙取老人對養老服務項目的信任。引導投資,騙取錢財。以“高額回報”“優先享受服務”等為誘,引誘老人預付費用,騙取錢財。此類坑人手法與“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如出一轍。對此,專家提示老年群體不要輕信網絡宣傳,不要輕信陌生來電、短信,謹慎參加所謂公司提供的免費旅游、講座、茶話會、參觀公司經營等活動,不要盲目相信“公司實力”宣傳;警惕各類所謂“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廣告,不輕易給陌生人轉賬匯款;要打消“以小賺大”“不勞而獲”的念頭,遇到動用資金的情況,及時和子女溝通;安裝國家反詐中心軟件,多關注新聞媒體、宣傳標語等,了解當前多發的各類詐騙手段,提高警惕,加強對詐騙伎倆的識別能力,如發現自己受騙,應及時報警處理。

  銷售“養老產品”類——“無中生有”計

  案例一:2018年初,被告人徐正、周金鵬與他人購買富乾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安排團隊銷售所謂的紀念幣(章)、玉石、書畫作品等“藏品”,派發傳單進行廣告宣傳,贈送小禮品等方式吸引不特定人到公司后,虛假宣傳公司系國有企業授權銷售方,謊稱購買“藏品”可享有國家補貼,虛構“藏品”系限量供應、在市場上具有稀缺性、具有較高的價值及短期升值空間、“藏品”升值后由公司提供途徑幫助銷售實現盈利等事實,向被害人開具虛假“收藏品全國統一專用收藏票”。截至案發,徐正等人騙取46名被害人(大部分為老年人)379萬余元。

  案例二:2021年12月16日,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公安分局高新派出所接劉某花報警稱:其在南山區南蓉海鮮大酒樓參與陌生短信發來的促銷活動,活動主要內容是向老年人推銷床上用品,且活動期間可以向舉辦方交錢拿禮品,第二天再此參與活動的時候雙倍返利。劉某花及其朋友共交1萬元人民幣后被家人發現上當受騙。2022年5月6日,南山區公安分局迅速出擊,打掉了一個推銷虛假保健食品詐騙老年人群體的犯罪團伙,抓獲并刑事拘留陳某松等9名犯罪嫌疑人,初步核實100余名老年人被騙。

  案例三:2022年1月,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公安分局接到一名91歲的男事主報警稱:2019年至2021年期間,其被一女子以帶去聽課、推銷藥物的方式一共詐騙27萬元人民幣。天河區公安分局循線摸排,發現一個可能針對老年人進行詐騙的團伙。該團伙于2021年4月成立廣州益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非法牟利活動。通過在醫院、街頭、公園、菜市場等地方派發傳單,主要物色60歲以上老年人,以優惠購買雞蛋、免費做保健等方式吸引老年人來到公司,再通過宣講會,虛構夸大產品治療功效,進行虛假診療,誘使老年人對自己身體狀況和對產品功效產生錯誤認識,誘導老年人高價購買價廉無效的食用產品。

  案例四: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被告人羅某、羅某某經預謀后,伙同“小五”“小豪”等人駕車竄至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某菜市場、早市等人員密集場所,用事先準備好的藥水、藥草在路邊擺攤,詐騙老年人錢財。被告人羅某某伙同“小五”“小豪”等人,通過分發傳單、試用免費藥水招攬老年人,被告人羅某冒充苗族“神醫”用自制的藥丸冒充苗族“神藥”,進一步騙取被害人信任后,以銷售“神藥”騙取被害人錢財。截至案發,共騙取3名被害人(均為老年人)共計5100元。

  【“套路”總結——“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

  總的來說,以銷售“養老產品”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犯罪案件主要表現為通過提供免費或低價旅游觀光、情感陪護、虛假宣傳等手段,采取免費發放禮品、商品回購、消費返利、養生講座等方式,誘騙老年人購買價格虛高的保健食品、食品、藥品、醫療器械、收藏品或者假冒偽劣產品等。但其實這些產品并不是真正存在,其坑人手法如同“三十六計”中的“無中生有”。伴隨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健康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少犯罪分子抓住老年人高度重視健康的心理,以養生保健為名,趁機實施詐騙犯罪。老年人養老保健要科學,多學習科學醫學知識,不相信詐騙分子所說的“神丹妙藥”,任何宣稱包治百病、藥到病除的“神藥”都是欺詐行為。切記“保健品不是藥品”,不能代替正規治療,假冒偽劣保健品不但不能治愈疾病,相反可能加重病情。身體不舒服時,及時去正規醫院就醫診治,不可輕信網絡或推銷電話中所謂的健康指導老師、名老專家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