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16年1月29日)
張 沁 榮
?
這次全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會議是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召開的,對于認真落實全國質檢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推動新常態下產品質量監督事業創新發展,努力做好今年和“十三五”時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總局黨組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樹平局長在會前專門聽取監督司的工作匯報,對過去五年的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要求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著力提升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和質量供給水平,全面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實現“十三五”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發展的良好開局。剛才,建華同志對“十二五”和2015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進行了總結,并對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進行了部署,我完全贊同。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過去五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值得充分肯定
過去五年,是全國產品質量監督戰線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總局黨組的部署要求,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五年,也是產品質量監督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果豐碩的五年。五年來,全系統牢固樹立監管為民理念,充分發揚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優良作風,開創了新時期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新局面,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在轉變監管理念中實現新發展。全系統自覺把轉變思想觀念、強化監管為民理念作為推進事業發展的切入點,大力弘揚忠于職守、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監管為民的價值理念,干部隊伍精神狀態更加飽滿,監管理念更加科學,監管制度更加完善,監管機制更加健全,監管成效更加明顯。特別是主動作為、從嚴監管漸成風尚,做到了抽查不降低標準,許可不照顧人情,堅決維護消費者質量利益,為促進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發揮了重要作用。五年來,組織對10.11萬家企業生產的10.94萬批次產品實施國家監督抽查,對不合格產品涉及的1.12萬家(次)生產企業依法依規處理,并公開曝光。組織對5.6萬家企業的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申請進行審查,對7960家不符合發證條件的生產企業不予許可,不予許可率達到14.2%。同時,推動監管模式更加注重宏觀管理和風險管理,從管產品拓展到管企業、管行業、管產業,由重事前審批向加強事前預防和事中事后監管轉變,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明顯增強。
二是在提升監管效能中取得新突破。過去的五年,是全系統嚴格監管職責、提升監管效能的五年。五年來,全系統充分發揮生產許可、監督抽查、風險監控、機構監管等職能作用,將有限監管資源向更加關注事關人身財產安全、質量問題突出的重點產品轉變,監管重點更加突出。推動消費品安全監管成為質檢系統聚焦的“三大安全”之首,全系統以發現問題為導向,以強化處置為核心,以保障安全為底線,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監管方式,加大監管力度,促進了消費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加強風險管理,初步建立起以風險信息采集為基礎、風險監測為手段、風險評估為支撐、風險控制為目標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體系。緊密圍繞新業態發展,加強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組建電子商務產品質量信息共享聯盟,上線運行公共服務平臺,開發風險監測系統,采取“神秘買家”抽樣方式,加強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努力推動電子商務產業從“量”的增長轉變到“質”的飛躍。
三是在深化改革創新中收獲新成效。全系統把改革創新作為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永恒主題,大力推進監管制度改革,監管制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明顯提高。深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以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為核心,以激發市場活力、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為目標,最大限度取消審批項目,最大限度下放審批權限,最大限度優化審批流程,生產許可審批時限由原來60個工作日壓縮至30個工作日,免征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費,取消獲證企業年度審查。深化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改革,完善監督抽查法規體系,制定發布234類產品抽查實施規范,建立隨機抽查機制,加強監督抽查后處理工作。改革機動車安檢機構資格許可工作,取消機動車安檢機構數量和布局限制,實現了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在深化這三項傳統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業企業產品質量分類監管、檢驗機構分類考核評價、產品質量監督問題約談、產品質量安全社會監督等新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質量監督理論體系、制度體系、工作體系和保障體系。
四是在推進多元共治中探索新實踐。全系統以開展重點產品質量提升行動為抓手,大力推動產品質量政府一元監督向社會多元治理轉變,著力構建產品質量社會共治格局。圍繞兒童用品、電線電纜、車用汽柴油、裝飾裝修材料、廚房用具、紡織服裝、建筑防水卷材、食品包裝材料等20多類重點產品和電子商務產品集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以綜合整治促質量提升,以質量提升促轉型升級。對內,著力凝聚監管合力,綜合運用生產許可、監督抽查、風險監測、分類監管、問題約談等職能手段,集中解決突出產品質量問題;對外,聯合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組織行業協會和有關企業,聯合行動,綜合施治,推動形成部門聯動、政策牽引、行政執法、行業自律、市場調節、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質量提升工作機制。五年來,總局先后聯合工信、環保、水利、商務、工商、公安等25個部門和行業協會,針對不同產品開展聯合行動,培育和創建了一批質量提升示范項目,發揮了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各地結合區域發展實際,針對支柱產業情況,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自選動作,有力增強了抓質量的效果。實踐證明,質量提升行動既是全系統主動作為、有為有效的重要體現,也是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的重大轉變。
五年春華秋實,五年風雨兼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成績的取得,既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總局黨組正確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也是全系統主動作為、真抓實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總局黨組,向全系統的同志們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二、準確把握“十三五”時期產品質量監督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全面把握“十三五”時期面臨的機遇挑戰,準確研判形勢,是謀劃好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
??? (一)經濟新常態呼喚質量提升。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由中低端水平轉向中高端水平。新常態下,中央提出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進行了深刻闡述,提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全面領會和把握中央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判斷,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全系統要正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使質量提升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以質量提升對沖速度放緩,以供給創新推動強勁增長。
(二)中國制造需要質量提升。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國之重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制造逐步走向世界,成為制造業大國。但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總體上還處在中低端水平。在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后一些國家的實踐,證明了制造業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美國在國際金融危機后采取了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中,是歐洲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主要是得益于其制造業的支撐。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繼續依靠一般性產品供給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我們必須采取切實措施,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目前,我國制造業質量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方面,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大調整,使我國制造業亟需構建以質量品牌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這為我國制造業升級提供了外部動力;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環境對制造業質量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對制造業需求層次不斷提升,這為制造業質量升級提供了內部動力。全系統要堅持質量先行的指導原則,努力把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與《質量發展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任務對接,與供給側質量提升對接,把加快制造業質量提升作為重要任務,努力為構建我國制造強國的核心競爭優勢作出積極貢獻。
(三)人民群眾普遍期待質量提升。當前,我國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重要階段,但近年境外消費卻屢創新高。特別是2015年以來,中國游客到國外搶購馬桶蓋、電飯煲等集中“掃貨”現象屢有發生。這說明,廣大消費者已不再滿足低端產品,尤其是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對高質量的生活充滿期待。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能力與質量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產品質量需求與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間的矛盾,成為困擾和制約消費的重要因素,人民群眾對消費品質量的信心沒有得到根本提振。面對依然嚴峻的產品質量形勢,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產品質量問題,從產品質量監督最薄弱的環節改進。要緊緊圍繞消費升級制定措施,通過產品質量提升,提高供給質量,在供給側改革中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十三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質檢事業改革與發展并重,機遇與挑戰共存。全系統一定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深化改革,切實加強產品質量治理能力,努力提高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有效性、整體性和協調性,為加快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加油助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質量安全保障。
三、扎實做好新年度產品質量監督工作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剛剛召開的全國質檢工作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質檢工作的目標任務,堅持質量為本、安全第一、改革當先,努力實現“十三五”質檢事業改革發展的良好開局。全系統要認真貫徹落實會議要求,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努力推動質量監督事業創新發展。
(一)堅持質量為本,以質量提升助推供給側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供給側改革為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主動作為、敢于擔當,全力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
一要抓好消費品質量提升,促進改善消費品供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今年要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工程。全國質檢工作會對這項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升消費品質量是提振消費信心,引導消費回流,促進國內消費增長的重要舉措。全系統要把這項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總局監督司要會同“兩委”和有關司局盡快拿出具體方案,特別是要圍繞總局確定的空氣凈化器、電飯煲、智能馬桶蓋、智能手機、兒童紙尿褲、兒童玩具、嬰幼兒童裝、廚具、床上用品、家具等10種重點消費品,認真制定質量提升行動方案。各地質監局不僅要做好“規定工作”,也要完成好“自選動作”。要積極主動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爭取工作支持,落實保障措施。既要綜合運用各種質檢手段,打好“組合拳”,也要積極推進社會共治,協調部門間相互配合,支持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商會、協會和中介組織作用,齊心協力打好“大會戰”。
二要抓好工業品質量提升,推動制造業升級。《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全面夯實產品質量基礎,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提升工業品質量水平,是推動制造業升級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我們以生產許可、監督抽查為主要手段,以重點產品質量提升為主要載體,在工業品質量提升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抓緊抓好。總局監督司要區分生產許可證發證產品和非發證產品,研究建立相應的質量提升機制。各地質監局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摸清轄區內制造業分布情況,調研拿出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分類分層次采取質量提升措施。特別是要充分運用質量提升示范項目(區)這個抓手,圍繞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發揮地方政府主導作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組織,加快建設一批質量提升示范項目(區),推動制造業整體質量提升。
三要抓好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實現線上線下同步提升。電子商務是新型業態、新生事物,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也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按照國務院的要求,近兩年來我們大力加強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制定了行動計劃,收到了初步成效。但是,電子商務產品質量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老百姓反映比較強烈。總局監督司要切實承擔起牽頭抓總職責,搞好協調、抓好配合。要抓緊制定《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加快完善“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管理”的產品質量監督機制,指導各地開展工作。各地質監局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電子商務產品監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既要大力推進服務創新,營造寬松發展環境,又要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推動和促進電子商務產品質量提升。
(二)堅持安全第一,以從嚴監管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安全問題向來是底線、紅線。維護質量安全是質量監督工作的重點、難點。在當前質量安全形勢錯綜復雜、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質量監管尤其不能放松。我們要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抓住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打好攻堅戰、持久戰,牢牢守住質量安全底線。
一要維護消費品安全。消費品安全是新時期質檢系統要維護的“三大安全”之首,更是質量監督部門保安全的核心任務。全系統要在抓好消費品質量提升、夯實消費品安全支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要以落實企業追溯管理責任為基礎,以推進信息化追溯為方向,探索建立消費品質量追溯體系,切實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要積極創新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方式,推進建設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監測點,探索搭建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電子監測系統,加快建設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快速預警系統,推動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不斷提高監管效能。要著力增強消費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效引導消費。要深入開展消費品質量安全“進社區、進校園、進鄉鎮”消費者教育活動,提高全民質量安全意識,促進科學消費、理性消費。
二要維護食品相關產品安全。食品相關產品是食品安全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保障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全系統要依法履行好食品相關產品安全監管職責,認真研究謀劃,采取有效措施,落實監管責任。要加快制定《食品相關產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將《食品安全法》中的新制度、新要求、新規定落實到具體的監管工作中,為依法行政打好制度基礎。要加快研究事前監管工作的生產許可改革,探索開展事中監管工作的對企業生產過程的安全評價,優化事后監管工作的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工作程序,建立健全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全過程的食品相關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努力推動食品相關產品行業健康發展。
(三)堅持改革當先,以改革創新提高質量治理能力。改革是時代的主題,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全系統要堅持改革先行,順應改革、推動改革、深化改革,以改革贏得工作主動,用改革爭取更大作為。
一要深化制度改革。要在鞏固近年來各項制度改革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重點、深化改革。要繼續深化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加快出臺取消和下放生產許可審批項目的意見,努力構建“市場配置資源、企業主體責任、政府依法監督、社會共治質量”的工業品質量監管體系,適時啟動《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修訂工作。要繼續深化監督抽查制度改革,加大聯動監督抽查力度,加強國家監督抽查與地方監督抽查的統籌協調,強化抽查結果的分析利用,提高監督抽查的整體合力,同時落實隨機抽查的要求,規范監督抽查全過程管理。要繼續深化機動車安檢機構資格管理制度改革,理順安檢機構資格管理職責,不斷推動安檢機構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和規范。
二要強化手段創新。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既是質檢部門實現科學監管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領產品質量監管方式深層次變革的有效載體。要通過大力實施“互聯網+質量監督”行動計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大數據資源,提高質量監督效能。要加強質量監督信息化建設,著力推進生產許可全流程網上審批和電子審批,做到全過程留痕和監督。探索監督抽查采樣可視化監督,提高監督抽查透明度。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加強生產許可、監督抽查、風險監測等信息數據的綜合應用,為科學監管、便民服務提供數據支撐,不斷提高監管手段的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
三要提高服務成效。全系統要主動對接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部署,拓展服務內容,深化質量監督服務成效。要緊密圍繞“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充分發揮生產許可證的政策約束作用,以鋼鐵、水泥等產品為重點,摸清生產許可證獲證企業質量狀況,嚴控新增產能生產許可審批,簡化程序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能存量,加大行政許可退出力度壓減已有產能。總局要加快制定化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推進脫困升級的具體措施,各地要認真抓好落實。圍繞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要加強車用汽柴油產品質量監督,推動油品質量升級工作,組織開展空氣凈化器、防霧霾口罩、霾表等產品的質量監督,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目標任務已經明確,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全系統要堅持一手抓業務、一手抓隊伍,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要按照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突出從嚴治黨這條主線,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把守紀律、講規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工作責任制度,形成從嚴管理干部的新常態。要堅持從嚴要求與關心激勵并重,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鼓勵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為推動改革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志們,做好新的一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意義重大,任務繁重而艱巨。讓我們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共同譜寫產品質量監督事業創新發展的新篇章,為建設質量強國,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