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召開推動“灣區標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軟聯通”新聞發布會。以下為發布會文字實錄: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孫延峰: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推動“灣區標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軟聯通”新聞發布會。
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攜手粵港澳三地,緊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與《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的總體部署,大力發展“灣區標準”,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相關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為便于大家了解有關內容,今天我們邀請到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先生,總局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朱忠良先生,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新烈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署理副署長邱詩穎女士,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副局長陳祖榮先生出席發布會,請他們介紹整體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請總局標準創新司肖寒司長介紹“灣區標準”工作的基本情況。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開啟了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序幕。標準作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手段。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與粵港澳三地緊密協作,大力發展“灣區標準”,助力國際一流灣區的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概括起來,是三個方面。
一是“灣區標準”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20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廣東省人民政府簽署《關于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提出打造三地通行的“灣區標準”。其后,廣東省市場監管局、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簽署了《關于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明確由三方作為粵港澳三地牽頭單位,共同推進“灣區標準”工作;發布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指南,對“灣區標準”的形成、實施和推廣等各環節進行了具體規定;粵港澳三方還建立了定期會晤機制,先后三次召開會議商討相關事宜。
二是“灣區標準”清單不斷拓展。“灣區標準”全稱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是指經粵港澳大灣區利益相關方共同協商確認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實施的技術標準。“灣區標準”以清單形式公布,有兩種形成方式:一是制定形成,在大灣區沒有現行可用標準的,由粵港澳三地相關方共同制定,經確認后納入“灣區標準”清單。二是采信形成,對已有且適宜在大灣區實施的標準,經確認后納入“灣區標準”清單。截至目前,“灣區標準”的總數已經達到235項,覆蓋交通、醫療、食品、養老、托育、氣象、餐飲、文化等領域。
三是“灣區標準”實施效果日益顯現。五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灣區標準”正逐步成為大灣區建設的一張亮眼名片。“灣區標準”作為粵港澳三地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共需、共享的載體,已成為越來越多灣區人的共識。“灣區標準”的研制主體持續增加,目前已經發布的235項“灣區標準”,共有3563家(次)單位參與,其中,內地單位2752家(次)、香港單位499家(次)、澳門單位312家(次),涵蓋了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灣區標準”的實施意愿在持續提升,聲明使用“灣區標準”的單位數量達到了6827家(次),其中,內地單位5710家(次)、香港單位682家(次)、澳門單位435家(次)。“灣區標準”的落地場景也在持續拓展,“灣區標準”被社會各界作為技術規范、服務指南、培訓指引廣泛使用。今天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還發布了10個“灣區標準”典型案例,這些都是“灣區標準”成效的最好詮釋。
記者朋友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粵港澳大灣區視察,要求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我們相信通過“灣區標準”這座橋梁,粵港澳三地高質量發展將加速推進。“灣區標準”將更加有力、有效、有感!
我先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孫延峰:感謝肖寒司長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記者提問:我們留意到除了總局剛才提到的235項“灣區標準”外,新的一批“灣區標準”也即將實施,能否請您介紹下這一批標準的有關情況???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陳新烈:新一批即將實施的9項“灣區標準”,涉及產業、營商、文化等方面,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聚焦大灣區的科創成果和前沿技術。包括《印刷流程控制的色調值(CTV)計算及應用要求》《橋島隧一體化建(構)筑物防雷技術規范》《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工程規劃設計規范》3項標準。以《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工程規劃設計規范》為例,該標準將有助于實現通信配套基礎設施工程與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系統破解通信基站選址困難、管網建設協調復雜、設施管理標準缺失等突出問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中通信設施的統籌布局提供技術支撐,滿足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對信息通信的需求。
第二類聚焦三地政務商務合作。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跨境身份認證技術規范》《珠寶零售企業經營規范》《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標規范》3項標準。例如《法人和其他組織跨境身份認證技術規范》,將有助于推進跨境電子簽名互認,為企業等法人和其他組織跨境身份認證提供技術指導,提高跨境供應鏈合作效率。又如《珠寶零售企業經營規范》,發揮粵港澳三地珠寶產業比較優勢,將內地在加工制造方面的先進經驗,以及港澳在珠寶零售方面的先進經驗有機結合,形成珠寶零售業營商標準,重點規范了珠寶零售業的商品質量保證和管理、銷售宣傳推廣、客戶服務、線上銷售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等內容,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三地珠寶產業聯動和要素流動,鞏固大灣區作為全球珠寶貿易樞紐和珠寶加工制造基地的地位。
第三類聚焦大灣區特色文化民俗。包括《潮菜 魚丸(湯)》《潮菜 姜醋蛋》《進口魚膠追溯通則》3項標準。魚丸、姜醋蛋是潮菜中的著名菜肴,魚膠則是深受大灣區居民歡迎的滋補品。相關“灣區標準”研制將有助于傳統飲食文化的保存和繼承,推動相關食品產業化和市場化轉型。以上就是9項標準的有關情況。
大公文匯記者提問:香港業界參與制定“灣區標準”的情況如何,會否牽頭研制“灣區標準”?
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署理副署長邱詩穎:每一項“灣區標準”都是由粵港澳三地共同研制。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鼓勵香港業界參與研制“灣區標準”。在香港方面,已有多個行業組織、企業、大學、院校、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參與研制“灣區標準”。按每項“灣區標準”參與起草情況統計,在已公布的235項“灣區標準”中,約有500家香港起草單位。
個別香港團體和企業也擔當牽頭推動研制“灣區標準”。例如,香港印刷業商會在香港特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的資助下,正透過印刷科技研究中心推廣全新概念的CTV(Colour?Tone?Value,色調值)包裝印刷色彩控制方法。這個技術容易掌握,使用簡便,可確保包裝上的顏色在整個印刷過程中保持準確、一致性和穩定性,同時讓印刷品的色彩對比度更為明顯。《印刷流程控制的色調值(CTV)計算及應用要求》預計會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納入“灣區標準”清單,希望有助業界進行質量管理,提高印刷質素,推動大灣區,以至全國印刷業的發展。
此外,在我們重點推動的銀發經濟方面,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正合作推動制定照護食“灣區標準”。如這個標準成功制定及推廣,將有助業界推出更多適合長者的食品,一方面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另一方面亦推動食品制造業及跨境養老的發展。相關單位會繼續努力推動有關的準備工作。
業界以外,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亦積極推動研制和應用“灣區標準”。例如,發展局與廣東省及澳門相關單位合作,就建造技術工人及人員的技術水平建立“灣區標準”及推行“一試多證”安排。今年3月已公布首批兩個工人工種的標準(即油漆工及砌磚工)。三地會繼續為其他工種推行上述工作。相關技術工人在粵港澳其中一個地方通過考試,均可同時獲發三地的職業技能證書。這項工作能提升整個大灣區建造業的培訓質素,并有助培養人才。有關方面會推動將相關標準納入研究中心的“灣區標準”清單內,以便業界參考。
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政府合作,共同推動“灣區標準”的進一步發展,發揮我們在不同領域的優勢,貢獻國家和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謝謝大家!
澳門日報記者提問:澳門方面參加“灣區標準”的情況,以及接下來澳門將如何繼續推動“灣區標準”工作?
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副局長陳祖榮:澳門特區一直積極通過現有粵港澳三地標準化合作協調機制,深化落實“灣區標準”的相關工作,鼓勵企業采用“灣區標準”,希望大灣區的社會各界能在更多領域上開展“灣區標準”合作,致力推動以“灣區標準”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協助打造灣區高標準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充分發揮標準化聯通世界促進發展的作用。
截至目前,參與起草“灣區標準”的澳門單位已達312家(次),澳門牽頭起草的“灣區標準”共3項,牽頭部門分別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政署和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其中電梯防雷標準由澳門特種設備協會、珠海機電工程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聯合推動,為粵港澳三地電梯制造商和安裝單位提供了明確的技術指導,電梯的防雷性能得到顯著提升,有效降低因雷擊導致的電梯故障率和維修成本;而澳門起草單位排名前三的標準有60項,主要涉及粵菜、食品、電梯、醫療、機電等領域;在澳門,聲明使用“灣區標準”的單位有435家(次)。同時,澳門特區政府也推薦了交通、物流、ESG、食品、中醫藥、建筑、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氣象等領域的235名專家加入“灣區標準”評審專家庫,支撐“灣區標準”的評審工作。
未來,澳門特區將與粵港一同持續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積極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實現“同一個灣區、同一個標準”的目標。
南方日報記者提問:請問可否舉例介紹下“灣區標準”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陳新烈:目前“灣區標準”的總量已經達到了235項,有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我們充分發揮“灣區標準”的“軟聯通”作用,有效推動三地在基礎設施、民生、人文等領域互聯互通。
一是促進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跨海集群工程,形成了許多創新實踐,有關單位將這些經驗轉化成《橋島隧智能運維數據標準體系 建設指南》等系列“灣區標準”,有效提升大橋運行管理效率和災害防御水平,有力支撐粵港澳交通新基建的建設和運維。隨著灣區內交通設施日益完善,“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成為灣區通行新風尚,《基于信息化協同平臺的跨域機動車服務要求》和《基于信息化協同平臺的跨域機動車服務流程》2項“灣區標準”,為公安、海關等部門智能監管數據的聯動與共享提供系統支撐,可以幫助快速準確獲取車輛信息,助力卡口驗放時長縮短至60秒以內。
二是促進了民生領域深度融合。近些年,粵港澳三地合力推動養老和托育領域“灣區標準”研制,助力大灣區加快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其中,隨著“跨境養老”“旅居養老”等服務模式在國內逐漸興起,粵港澳三地共同研制《養老機構認知癥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等6項“灣區標準”,將三地先進經驗進行總結提升,促進優勢互補。粵港澳三地還共同研制《嬰幼兒托育服務規范》《早期發展指導(教育)機構管理規范》2項“灣區標準”。相關標準實施以來,共開展17場專業培訓,指導粵港澳三地超90家托育機構、托兒所、幼兒學校開展管理流程優化和服務質量升級,累計培訓托育和早期發展指導從業人員2550人次,服務粵港澳三地家庭5000多個,服務滿意度實現整體提升。
三是豐富了“人文灣區”文化底蘊。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研制“灣區標準”,使得大灣區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通過“標準”被記錄、傳播,灣區人文精神內涵也在融合發展中不斷豐富。以粵菜為例,粵港澳三地共同研制《粵菜菜品標準編制指南》,指導推動58項標準納入“灣區標準”清單,得到了三地餐飲界積極響應,佛山建成了15家粵菜示范店,潮汕四市及香港打造20家潮菜示范店。多地還以“灣區標準”為教材對海內外技能人才開展烹飪培訓,有效推動經典粵菜烹飪技藝在更大范圍的華人文化圈中傳播推廣。
四是為“灣區盛事”保駕護航。2023年首批發布的“灣區標準”《移動電競賽事用機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成功走出灣區,走向亞洲,被第19屆亞運會寫入賽場技術性指導文件,并用于官方賽事用機測評認證,確保亞運會217場電競賽事中逾200臺賽事用機“零故障”。今年11月,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將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行,我們借鑒“灣區標準”在第19屆亞運會上的成功實踐經驗,龍舟競賽方面已經發布了“灣區標準”,志愿者服務和醒獅表演方面的“灣區標準”正在研制,相信這些標準將在本次全運會上發揮積極作用。
新京報記者提問:市場監管總局將如何進一步推動支持“灣區標準”工作,服務三地加快融合高質量發展?
市場監管總局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朱忠良:接下來市場監管總局將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推動支持“灣區標準”工作。
一是積極支持“灣區標準”在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吸收粵港澳三地更多機構與專家參與“灣區標準”的制定工作。積極鼓勵粵港澳三地企業、機構優先采用“灣區標準”。推動三地政府和有關單位,對“灣區標準”研制、實施過程中的堵點、痛點環節,進行梳理分析、研究解決,為“灣區標準”提供有力的政策環境和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更好發揮“灣區標準”助推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是持續推動“灣區標準”提質、擴容、增效。圍繞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總體戰略部署及重點發展方向,進一步擴大“灣區標準”覆蓋面,在現有領域的基礎上,進一步向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能源、生物醫藥、智慧城市、銀發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拓展及應用。繼續推動金融、醫療、教育、交通、氣象、職業資格、文化等標準互通共融,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資源要素便利、高效跨境流動。
三是助力提升“灣區標準”國際化水平。研究建立工作機制,推動三地制定的高水平“灣區標準”轉化成國際標準,提升“灣區標準”的國際影響力和認可度。支持三地標準化專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將更多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確認為“灣區標準”,提升“灣區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水平。結合三地承接的“一帶一路”工程項目,加強標準“軟聯通”,服務支撐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孫延峰:感謝記者朋友們的提問,也感謝各位發布人的回答。今天的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果大家還有想了解的其他問題,請會后與新聞宣傳司聯系。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