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號
國家質檢總局辦公廳??????????????????????? 2012年4月19日
?
關于2011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的情況通報
?
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現將2011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公布如下。
一、???????????????????????? 特種設備的基本情況
(一)特種設備使用情況。
截止到2011年底,全國在用特種設備729.15萬臺。其中:鍋爐62.03萬臺,壓力容器251.54萬臺,電梯201.06萬臺, 起重機械171.74萬臺,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41.03萬輛,客運索道863條,大型游樂設施1.64萬臺(套)。另有氣瓶13563.64萬只,壓力管道83.68萬公里。設備總量比2010年增加12.3%。
? | |
? | |
各類特種設備數量分布如下圖所示。
?
(二)特種設備生產情況。
我國現有特種設備生產(含設計、制造、安裝、改造、維修、氣瓶充裝)單位53899家,持有特種設備許可證54514張。
2011年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數量分布圖
? | |
? | ![]() |
?
?
?
?
?
?
(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檢驗檢測情況。
截至2011年底,全國質檢系統共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314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32個、市級476個、縣級2635個。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共11542人。
全國現有特種設備綜合性檢驗機構545個,其中質檢部門所屬檢驗機構347個,行業檢驗機構及企業自檢機構198個。另外還有型式試驗機構32個,無損檢測機構273個,氣瓶檢驗機構1681個。檢驗機構人員共60697人,其中質檢部門所屬檢驗機構25993人。
2011年全國各級質檢部門開展特種設備執法監督檢查74.89萬次,責令整改各類問題24.75萬個。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對382.05萬臺特種設備及元部件的制造過程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4.54萬個;對82.92萬臺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過程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22.98萬個;對349.29萬臺在用特種設備進行了定期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399.29萬個。
二、???????????????????????? 特種設備安全狀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11年全國共發生各類特種設備事故275起,死亡300人,受傷332人。與2010年同期相比,事故總起數減少21起,下降7.09%;死亡人數減少10人,下降3.23%。全年275起特種設備事故中,鍋爐41起,壓力容器21起,氣瓶27起,壓力管道6起,起重機械74起,電梯64起,場內專用機動車輛34起,大型游樂設施7起,客運索道1起。2011年萬臺設備死亡人數為0.595,萬臺死亡人數控制在國務院安委會下達的特種設備安全生產控制指標之內,事故狀況保持平穩態勢。
?
? | |
? | ![]() |
(二)事故特點。
全年發生的275起事故中,承壓類和機電類特種設備事故分別呈現了不同的顯著特點。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承壓類的事故特征主要是爆炸或泄漏著火。起重機械、電梯等機電類事故的特征主要為倒塌、墜落、撞擊和剪切等。
在各類事故中起重機械事故總數最多,主要發生在建設工地、倉儲物流和冶金、機械制造行業,分別各占1/3,建設工地的起重機械事故特征主要是倒塌,倉儲物流和冶金、機械制造行業事故多為撞擊、擠壓和墜落;電梯事故多發生在安裝、維修保養等作業過程,主要原因是使用管理不當和作業人員違章操作;場內機動車輛主要發生在倉儲物流和冶金、機械制造行業的使用環節,多數為叉車。
(三)事故原因。
從事故發生環節來看,全年統計范圍事故中,發生在使用環節的事故占79.62%;充裝、儲運環節的事故占6.64%;安裝環節的事故占6.16%;維修改造環節的事故占7.11%;檢驗環節事故占0.5%。
從技術層面來看,鍋爐事故主要發生在小型服務業,其原因主要是企業管理不善,操作人員操作不當;壓力容器事故突出體現為快開門壓力容器和造紙烘缸事故,其原因主要為快開門壓力容器聯鎖保護裝置失效或功能不全,造紙烘缸缺少系統壓力控制;氣瓶事故主要發生氣體充裝環節,設備種類體現為氧氣瓶和車載氣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管理不到位,充裝前缺少檢查;壓力管道事故則主要在化肥合成氨企業的工藝管道,其原因主要是超負荷生產,檢修維修不到位;電梯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電梯使用單位管理缺失,電梯故障以及急救處置不當;起重機械事故原因主要是作業現場管理不到位;大型游樂設施事故主要原因是設備缺少維修維護,現場管理不到位。
三、???????????????????????? 2011年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實施情況
一是嚴格生產源頭監管,全面提升特種設備安全質量水平。通過嚴格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全年對近4000家特種設備生產單位進行許可。同時,加強特種設備制造企業證后監管,采取對企業和鑒定評審、檢驗檢測機構同時抽查的方式,完成100家獲證企業和機構的特種設備國家監督抽查工作,組織地方局完成了20%獲證企業的監督抽查,對20余個企業實施撤銷證書等處罰。加大對特種設備安全質量的監管力度,共對400余萬臺(套)特種設備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4萬余條,監督檢驗覆蓋率達到100%。針對大型游樂設施等事故反映出的質量問題,制定了大型游樂設施設計制造缺陷維修消除隱患的要求,加大了對新技術新產品監管力度。
二是嚴格使用環節監管,提升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水平。下發了《關于加強特種設備使用環節安全監察的意見》,全系統在15個省376個企業部署開展特種設備使用安全標準化管理及達標評價活動試點。在多個省份實施了使用單位分類監管,并推進特種設備安全“一崗雙責”工作制度。出臺了《特種設備使用單位風險評價指標》等分類監管準則,對180余萬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考核發證。
三是嚴格重點設備領域監管,有效防止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按照國務院23號文件要求,聯合安監部門發布了《大型起重機械安裝安全監控管理系統實施方案》,并聯合鐵道、交通等相關部門成立了工作小組,組織制定了起重機械安全監控管理系統國家標準,并組織24家單位在13個品種28臺大型起重機械中開展安全監控管理系統示范試點。為加強涉及公共安全的電梯等特種設備監管,頒發了《關于電梯安全監察工作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推進了電梯維保整治、老舊電梯改造、物聯網監控工作。
四是實施風險管理,初步構建特種設備安全風險監測和預防體系。加強風險分析理論及應用研究,在全國特種設備科技協作平臺科研項目中設立風險分析課題,逐步完善風險管理和應急救援制度,指導地方建立質量安全分析報告和風險分析報告制度。構建風險監測技術體系,結合國家“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基于風險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研究,開展特種設備風險理論與技術研究,基本建立了特種設備風險管理技術支撐體系。完善特種設備風險管理機制,修訂完善了《特種設備重大突發安全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妥善處置了北京“7.5”地鐵4號線自動扶梯事故等近10起社會影響較大的特種設備事件。
五是促發展,積極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繼續完善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法規標準體系,并加強鍋爐定型產品能效測試工作,嚴把市場準入關,完成了1000余個型號的工業鍋爐定型產品能效測試。推動在用工業鍋爐定期能效測試,完成2萬余臺在用工業鍋爐能效測試工作。加大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力度,完成第二批節能技術和產品的遴選工作。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和地方經濟發展。推動特種設備公共檢測平臺、培訓考核基地建設,推動特種設備產業集群結構調整升級。在北京推動開展物聯網技術應用試點,組織援建新疆喀什南疆地區CNG氣瓶檢測項目,組織對新疆特檢機構培訓幫扶,組織內地特檢機構幫助西藏實施電站鍋爐安裝監督檢驗。做好重點時期、重大活動和重點工程特種設備安全保障工作。保障了建黨90周年活動、深圳大運會和亞歐博覽會期間特種設備安全。開展西氣東輸二線東段等重點項目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針對“無資質企業生產的法蘭用于國內項目建設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問題進行調查處理。
六是強質檢,夯實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基礎。做好“十二五”發展工作部署,制定發布了《“十二五”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規劃》。繼續完善了特種設備法規標準體系、動態監管體系、安全責任體系、風險管理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等六個工作體系建設,推進《特種設備安全法》的立法進程。繼續深化行政許可和檢驗工作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四、???????????????????????? 2012年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與節能監管工作要點
按照“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工作方針,以深入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為載體,以防重特大事故和重大負面影響事件、萬臺設備事故率持續下降、萬臺設備事故死亡率下降9%為目標,履職盡責,創新發展,真抓實干,穩中求進,全面提升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工作水平,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圍繞上述要求,2012年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多措并舉抓質量。
運用綜合質量監管手段。宣傳貫徹《質量發展綱要》,開展“質檢利劍行動”、“雙打”等活動。完善特種設備安全質量統計和分析工作,加強省、市兩級年度、季度特種設備質量安全狀況分析。緊密結合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建立特種設備安全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利用行政許可、監督抽查、監督檢驗等手段,加強對生產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實施情況的追蹤、檢查,督促企業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督促企業有效實施質量管理和質量提升。
進一步完善優化特種設備行政許可制度,適當提高許可條件,強化鑒定評審把關作用,嚴格實施準入制度;提高對獲證單位和鑒定評審機構監督抽查的比例,繼續開展對企業、檢驗檢測機構和鑒定評審機構工作質量的聯合監督抽查。狠抓特種設備安全質量提升,圍繞學校、公共場所和重大工程使用的特種設備產品,加強監督檢驗,開展監檢工作質量專項監督檢查;繼續開展壓力管道元件、起重機械等產業聚集區的安全質量提升活動。
(二)科學監管保安全。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集中開展安全生產領域“打非治違”專項行動的通知》精神,積極部署開展特種設備安全“打非治違”專項行動,要將特種設備使用環節列為“打非治違”的重點,加大對企業違法違規生產、使用特種設備和作業人員無證上崗、違章作業行為的依法懲治力度;加強對設備安全風險、工作風險和隊伍風險的管理。利用各種風險監測渠道,進一步加大風險監測力度;結合事故情況,開展事故易發設備、存在嚴重缺陷設備的風險預警通報。完善《特種設備使用安全管理規范》和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分類評價辦法,加大對使用單位執行各項特種設備安全制度的監督檢查力度;完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信息公示系統;推進壓力管道使用登記和定期檢驗工作。
以突出重點、分類監管為原則,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重點監控設備管理制度。實施重點監管,督促使用單位加強電梯、大型游樂設施、客運索道、氣瓶等涉及公共安全特種設備的日常檢查,繼續運用信息化、物聯網等新型技術手段對危險化學品承壓罐車、氣瓶、流動式起重機等移動設備實施動態監管,聯合有關部門繼續推動大型起重機械安裝安全監控管理系統,開展小型鍋爐、快開門壓力容器使用的專項隱患排查和整治。嚴厲打擊違規充裝、檢驗和翻新改造氣瓶、拼裝電梯等違法行為;加強查處后的跟蹤檢查,督促整改措施落實到位。
?
結合落實國務院《“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啟動實施總局《“十二五”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發展規劃》,加強與節能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的協調合作,充分發揮行業組織、技術機構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工作。大力推進鍋爐設計文件節能審查、鍋爐定型產品能效測試和在用工業鍋爐能效測試工作,啟動電站鍋爐能效測試;重點開展對國家確定的萬家企業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和節能監管,配合環保部門實施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工程;繼續遴選和推廣特種設備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大對特種設備節能技術和產品的宣傳力度;加強地市級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測試機構建設。著力支持節能產品的推廣應用,支持高端裝備和新能源配套特種設備制造業發展,推動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引導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特種設備安全領域的應用;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安全管理,促進高技術服務業發展。做好黨的十八大、重大活動、重要節假日期間重點領域、重點場所、重點部位特種設備的安全保障工作;繼續做好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
進一步完善工作體系。重點推動特種設備安全法立法,推進安全技術規范的整合優化,加快實現監察與檢驗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繼續開展法規和規范的清理,明晰職責界限;推進合同安全管理、責任保險等制度創新,繼續分解下達事故控制考核相對指標,推進政府對重大安全隱患掛牌督辦、部門聯合監管、“一崗雙責”、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等“大監管”機制建設。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促進特種設備事故與安全生產事故等級的銜接;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并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創新安全監察機構績效評價方法。全面實施《“十二五”特種設備科技發展規劃》,深入開展“基于風險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關鍵技術研究”軟課題研究和階段性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強省級檢驗機構的科技能力建設。
進一步減少、合并、下放許可項目,取消部分特種設備部件、原材料等制造許可;推進檢驗人員考試換證向審核換證轉變。嚴格檢驗檢測人員考核條件,全面實施檢驗檢測人員先報名參加考試、合格后再申請行政許可的制度;加強考試機構監督管理,嚴格考試的程序和上報行政許可申請的時限;完善檢驗檢測人員執業資格注冊制度;加快完善鑒定評審機構和人員考試機構建設,提高鑒定評審和人員考試工作的準入門檻;建立鑒定評審和人員考試工作的退出機制。
按照深入推進法制質檢、和諧質檢建設要求,開展行政許可窗口和檢驗機構報檢窗口考核評議活動,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成效;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完善工作制度,健全監督機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在“質量月”期間,開展電梯安全“宣傳周”活動,以宣傳法制和普及安全節能知識為重點,繼續開展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活動。
(四)夯實基礎強質檢。(三)服務大局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