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0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的情況通報
?
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現將2010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公布如下。
一、特種設備的基本情況
(一)特種設備使用情況。
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特種設備647.65萬臺。 其中:鍋爐60.73萬臺,壓力容器233.59萬臺,電梯162.85萬臺, 起重機械150萬臺,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38.79萬輛,客運索道860條,大型游樂設施1.58萬臺(套)。另有氣瓶14072.73萬只,工業壓力管道73.2萬公里。設備總量比2009年增加11.2%。
全國現有持證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562.23萬人,其中2010年考核發證165.2萬人,比2009年增加18.7%。
各類特種設備數量分布如下圖所示。
2010年各類特種設備數量分布圖
?
(二)特種設備生產情況。
我國現有特種設備生產(含設計、制造、安裝、改造、維修、氣瓶充裝)單位47276家,持有特種設備許可證52239張。
2010年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數量分布圖
![]() |
?
?
?
?
?
?
?
?
(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檢驗檢測情況。
截至2010年底,全國質檢系統共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3092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32個、市級458個、縣級2601個。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共9874人。
全國現有特種設備綜合性檢驗機構516個,其中質檢部門所屬檢驗機構331個,行業檢驗機構及企業自檢機構185個。另外還有型式試驗機構18個,無損檢測機構257個,氣瓶檢驗機構1694個。檢驗機構人員共57533人,其中質檢部門所屬檢驗機構24624人。
2010年全國各級質檢部門開展特種設備執法監督檢查71.6萬次,責令整改各類問題19.8萬個。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對348.77萬臺特種設備及元部件的制造過程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3.99萬個;對60.49萬臺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過程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17.61萬個;對303.66萬臺在用特種設備進行了定期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293.83萬個。
二、特種設備安全狀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10年共發生特種設備事故296起,死亡310人,受傷247人,直接經濟損失6681萬元;其中,較大事故87起,未發生重大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與2009年同期相比, 事故總起數減少22%,死亡人數減少1.6%,受傷人數減少39%,直接經濟損失減少8%。
2010年特種設備萬臺事故起數為0.64起,萬臺死亡人數為0.67人,與2009年同期相比,萬臺事故起數減少30.4%,萬臺設備死亡人數下降11.8%,死亡人數控制在國務院安委會下達的特種設備安全生產控制指標之內,事故狀況保持平穩態勢。
2004年至2010年萬臺設備事故死亡人數趨勢圖
注:萬臺設備事故死亡人數從2004年開始統計。
(二)事故特點。
1. 起重機械、電梯、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占比較高。在296起事故中,起重機械事故79起,電梯事故44起,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34起,上述3類設備事故數量占事故總數的53%。
2. 事故主要發生在使用環節。發生在使用環節的事故有201起,占事故總起數的68%;安裝(拆卸)環節事故26起,占事故總起數的9%;維修、調試、改造環節事故8起,占事故總起數的3%;氣瓶充裝運輸存儲環節事故8起,占事故總起數的3%。此外,其他事故(含相關、涉險事故)也主要發生在使用環節。
3. 事故的行業分布狀況。特種設備事故主要發生在制造業、服務業、建筑業,發生在上述3個行業的特種設備事故起數分別占事故總數的45%、23%和18%。
從設備分類看,鍋爐事故主要發生在食品、木材加工制造業以及洗浴等服務業;壓力容器事故主要發生在化工、建材制造業,氣瓶事故主要發生在化工、建筑和燃氣行業;壓力管道事故主要發生在化工和食品加工業;電梯事故主要發生在建筑安裝、商場、賓館、居民住宅;起重機械事故主要發生在機械、冶金、建材、造船等制造業和建筑業、物流業;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主要發生在冶金、建材制造業和物流業;大型游樂設施事故主要發生在公園和景區。
4. 事故的地區分布狀況。發生在東、中、西部地區的特種設備事故分別占事故總數的57%、22%、21%。西部省份事故增加較快。
(三)事故原因。
從管理層面分析,違章作業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約占73%,具體表現為作業人員違章操作、操作不當甚至無證作業、維護缺失、管理不善等;因設備制造、安裝以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質量安全缺陷導致的事故約占19%;因非法行為導致的事故,約占5%,具體表現為非法制造、非法修理、非法改造、非法充裝氣體和非法使用。
從技術層面分析,鍋爐缺水、超壓,快開門式壓力容器安全聯鎖裝置使用不當或失效,壓力管道中危險化學品介質泄漏,氧氣瓶內混入可燃介質,電梯安裝維保人員安全防護措施不當,起重機械操作不當和設備存在安全隱患,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行駛中撞壓等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2010年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實施情況
一是認真開展安全生產年和質量提升活動。按照國務院和質檢總局關于“質量和安全年”和開展質量提升活動的統一部署,開展特種設備安全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三進”活動和執法、治理和宣傳教育“三項行動”。圍繞“三進”宣傳、安全示范、科技平臺建設等重大活動,總局聯合4個部委,成功舉辦了特種設備安全大型專題晚會并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宣傳特種設備質量安全知識。
二是加強以使用環節為重點的安全監察。全系統積極開展特種設備隱患排查整治和氣瓶充裝站、檢驗站兩站治理工作,共排查企業31.8萬家、整改一般隱患17.6萬項、重大隱患2.2萬項、累計落實隱患治理資金7300萬元,執法查處各類非法違法行為3.7萬起;治理兩站1.7萬個、檢驗氣瓶1700多萬只,取締兩站131個,報廢氣瓶235.7萬只。另外,還組織開展了基礎建設工地起重機械、非金屬壓力容器、儲氣井治理工作和機電類設備維保的監督檢查。
三是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組織開展了“四個一”節能工程,對1056臺在用燃煤工業鍋爐進行能效快速測試試點,選出112個安全與節能管理標桿鍋爐房,起到示范作用,組織11個機構進行鍋爐設計文件節能審查試點,遴選并公布了第一批19項節能技術和產品推薦目錄。服務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會同有關部門完成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壓力管道用鋼管和熱收縮帶安全質量問題調查處理工作,查處和整頓違法違規制造、使用行為,保障西二線西段按期通氣。組織對神華包頭、寧夏煤制烯烴項目特種設備進行監督檢查和檢驗,做好高鐵等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服務工作。在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專門召開了重大活動安全保障專題研討會,組織專家對世博和亞運重要場館特種設備進行安全檢查,對世博園燃料電池汽車用進口氫氣瓶進行安全技術論證,認真做好日常巡查和應急值守,出色地完成了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特種設備安保任務,得到了總局領導高度贊揚和各方高度評價,上海質監系統共有10個集體、29位個人獲得了49項省部級以上表彰;青海、甘肅質監部門全力做好玉樹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四是著力提升基礎保障能力。制定了《特種設備安全發展戰略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指導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組織研究編制《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十二五”專項規劃》和節能監管、信息化、科技等子規劃,謀劃事業科學發展。
六個工作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配合全國人大財經委起草特種設備安全法草案,使用監管、鍋爐監察等20多項規章、規范制修訂取得積極進展。推動“金質工程”(一期)特種設備行政許可系統的安裝與應用,完善了監管系統的事故報告、統計和分析功能,推進監察和檢驗數據的互聯互通,部分地區開展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動態監管試點。各地通過分解下達事故指標把特種設備安全納入地方政府目標考核,完善了安全責任體系建設。對新《條例》實施一年來的事故調查處理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并制定了加強和改進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公布了26個特種設備應急預案指南,開展了安全監察機構績效評價,山東開展了檢驗機構績效評價試點。“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順利通過驗收,“十二五”項目獲得立項,基于風險的特種設備科學監管關鍵技術研究正式啟動。
五是行政許可和檢驗工作改革取得新進展。研究擬定了進一步合并、減少、下放行政許可的方案,開展了100多家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檢驗檢測機構和鑒定評審機構的監督抽查,對違法違規單位進行了嚴肅處理;在大量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下發了《關于改進特種設備檢驗工作提升檢驗能力的指導意見》,對44個檢驗規程進行清理并著手修訂,并進行企業自行選擇檢驗單位試點。
六是大質量工作機制和大質檢文化建設不斷推進。與建設、安監等部門開展基礎建設工地起重機械聯合治理并探索建立部門聯合監管機制,與中石油、國資委、國家能源局、安監總局、審計署等部門聯合開展西氣東輸二線有關問題調查處理,與安監、旅游等部門聯合開展大型游樂設施安全督查,主動協調國家發改委和節能標準化組織推進節能工作,配合執法司開展液化石油氣摻加二甲醚專項執法行動;各地普遍加強與安監、交通、鐵路、住建、工信、旅游、電力、水利、教育、環保、公安消防等部門的協調,建立合作聯動機制。
四、2011年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重點
按照國務院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和總局工作部署,圍繞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狠抓“三深化”、“三推進”,并針對2010年事故特點,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質量。按照建設大質量工作機制要求,以提升生產源頭質量安全水平為著力點,將特種設備質量安全工作融入大質量工作中,努力提升質量水平。加強與標準、計量、認證等工作的結合,形成抓特種設備質量安全的合力。嚴格生產源頭監管,加大對鑒定評審工作的監督檢查和獲證企業的證后監督抽查工作,嚴格市場準入和退出。加強特種設備企業質量安全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加大對違規企業懲戒力度。繼續開展壓力管道元件制造等薄弱環節治理,加強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監管,強化生產企業責任。
二是保安全。嚴格使用環節監管,把使用環節作為重中之重,全面推進以使用單位分類監管為重點的使用環節監管機制創新。嚴格重點設備領域監管,按照《進一步加強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見》,將事故易發、多發、頻發的設備和社會影響面大、敏感度高的高風險設備作為監管重點,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嚴厲打擊非法違法行為,加大對企業違法違規生產、使用行為和作業人員無證、違章作業行為的依法懲治力度;對存在違法違章使用的單位,一律責令整頓,并嚴格落實監管措施;對觸犯法律的有關單位和人員,一律依法嚴格追究法律責任。對查處的非法違法行為,要加強跟蹤監督,督促企業落實整改措施。研究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和社會監督制度,鼓勵媒體和群眾舉報,并做好舉報后查處工作。繼續推進作業人員理論考試機構考化和實際操作模擬化,嚴把作業人員準入關,督促并幫助企業做好作業人員的日常培訓,提高作業人員安全意識和操作水平。
三是促發展。全面推進鍋爐節能監管,全面開展鍋爐設計文件節能審查和鍋爐定型產品能效測試工作,嚴把能效準入關。加強節能監管能力建設,加強鍋爐能效測試人員培訓,開展對能效測試機構的監督檢查,規范測試工作,提高測試質量。服務重點產業調整振興,依托重點工程,研究實施有利于產業振興的行政許可、檢驗檢測監管措施,促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經濟結構調整。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特種設備產品在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安全應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配合城鎮化建設,做好供電、供氣、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工作。圍繞一些地區經濟特色和產業優勢,完善產業集群區域監管機制和服務措施,建設配套檢驗檢測能力,支持特種設備產業集群發展。服務外貿發展大局,圍繞國家外交外貿大局,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努力開拓國際合作交流新渠道,加強與重要國家和地區在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領域的合作。服務重大活動和重大項目,積極做好建黨90周年慶祝活動等重大活動和重要節假日期間重點領域、重點場所、重點部位特種設備的安全保障工作。繼續做好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四是強基礎。繼續完善六個工作體系。按照建設法治質檢的要求完善法規標準體系,推動特種設備安全法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動態監管體系,繼續推進總局“金質工程”的部署和推廣應用,加快監察與檢驗數據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推進安全責任體系建設,探索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行業管理部門“一崗雙責”制度,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狠抓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加強風險理論及應用研究,建立四級質量安全分析報告和風險分析報告制度,加快應急管理機構、平臺和技術體系建設。繼續推進績效評價體系建設,研究對特種設備質量安全節能工作宏觀評價指標體系,繼續實施對安全監察機構、擴大對檢驗檢測機構、研究對企業的績效評價工作。大力推進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完善全國特種設備科技協作平臺,抓好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科技的創新突破和推廣應用,組織實施“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