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市場監管局主動加強與農業農村部門協同配合,聯合推進豬肉產品全鏈條數字化管理,聯動倒逼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落地見效,壓緊壓實食用農產品生產者和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主體責任,深入開展食用農產品風險隱患排查,不斷筑牢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防線。
一、建立三項機制,強化協同監管
(一)建立豬肉產品全鏈條數字化管理機制。積極配合支持省農業農村部門搭建“湖北智慧畜牧獸醫”平臺,將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和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明電子化數據與省市場監管系統“鄂食安”平臺數據對接共享,督促全省生豬產品經營者將電子證作為落實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法定責任的重要內容,引導生豬產品經營者在銷售門店醒目位置懸掛粘貼“湖北省畜禽產品溯源查詢碼”,實現一碼全程信息化監管。
(二)健全承諾達標合格證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機制。會同省農業農村廳遴選十堰市茅箭區試點建設“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信息平臺”,為農產品生產經營者逐一創建“肉菜安全承諾碼”,探索承諾達標合格證從產地開具、市場查驗、檢測驗證、預警通報的全過程信息集成管理,實現食用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鏈條質量安全信息溯源,壓實農產品生產者承諾達標合格證開具法律責任。
(三)建立不合格產品雙報告和閉環協查機制。與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與農業農村部門的閉環協查機制,督促農批市場將發現的不合格食用農產品向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農業農村部門進行雙報告。督促屬地市場監管部門會同農業農村部門,規范開展不合格產品核查處置,確保相關問題處置到位,倒逼農產品生產者落實主體責任。
二、構建三個體系,強化風險防控
(一)快檢篩查體系。開展基層所快檢實驗室規范化建設,實現全省基層所快檢能力建設全覆蓋。連續四年開展全省系統食品安全快檢技能競賽,培養懂理論、會操作的快檢骨干近3000人,大幅提升基層技術監管能力。按千人10批次目標,實現全省全年食用農產品監督性快檢58萬批次,有效篩查問題食用農產品,防止問題產品繼續流入市場、流向餐桌。
(二)專項治理體系。今年以來,針對食用農產品重點時段、重點品種、重點場所,先后開展元旦春節農貿市場食品安全專項治理、鮮切水果質量安全專項治理、冷藏冷凍食品專項治理和集中交易市場肉類產品等多項專項治理行動,發現并整改食用農產品風險隱患3472個。
(三)信息追溯體系。通過“鄂食安”智慧化監管平臺,建立農批市場食用農產品入場“首站賦碼”,督促指導農貿市場掃碼生成統一電子銷售憑證“一票通”作為食品生產經營者索證索票依據,逐步取代傳統紙質化進銷貨憑證,建立食用農產品從批發、零售到消費的全鏈條信息追溯體系。
三、細化三條措施,壓實主體責任
(一)分類督促指導。制定《全省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工作指南》和《全省農貿市場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工作指南》,指導農批、農貿市場分類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細化風險管控清單,在“鄂食安”平臺建立“主體責任落實”模塊,督促市場開辦方在線開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形成線上自查、整改、報告、評價的主體責任落實監督閉環。
(二)嚴格培訓考核。連續兩年組織全省農批市場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班,提升市場食品安全管理人員水平。集中組織全省農批市場食品安全總監和食品安全員開展書面抽查考核,首次抽查考核合格率達到94%以上。聯合省食品安全協會組織開展全省農批市場食品快檢技能競賽活動,通過“理論培訓+實操演練”,強化市場食品快檢人員專業技能,提升全省農批市場食品快檢能力水平。
(三)重點駐場監管。在武漢白沙洲市場、宜昌三峽物流園和孝感首衡城等重點農批市場設立監管所,實行重點農批市場駐場監管,督促農批市場開辦方規范食用農產品入場查驗、抽查檢測、問題產品報告等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