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平競爭政策也稱競爭政策,是維護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政策法規體系,也是國際社會愈加關注的焦點。我國在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競爭政策在國家政策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逐步建立,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目前,國際競爭格局更為復雜,國內經濟發展面臨新挑戰,迫切需要不斷提升對競爭政策的理解認識,豐富政策內涵、創新政策工具,突出競爭政策的宏觀效應和全局影響,將競爭政策納入宏觀政策框架,以競爭政策推動發展、推動創新、推動改革、推動開放、推動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和使命。
關鍵詞:公平競爭政策;發展效應;創新效應;改革效應;開放效應;法治效應
公平競爭政策也稱競爭政策,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政策法規體系,對維護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的意見》,指出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要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戰略高度出發,促進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
目前,國際競爭格局日趨復雜,大國博弈更為激烈,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新壓力新挑戰。在這種背景下,迫切需要創新政策工具,釋放新的政策紅利,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競爭政策是綜合性政策工具,不僅具有基礎性作用,而且可以發揮更大的宏觀效應,有著巨大的政策潛力和創新空間。
一、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發展效應,以競爭政策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市場信心,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社會上有種認識誤區,認為競爭政策就是監管政策,認為監管執法與經濟發展無關,甚至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影響經濟發展。我國凡是發展市場經濟、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維護市場機制健康運行的政策,就是最重要的發展政策。競爭創造繁榮,沒有市場的活力,沒有市場的力量,就不會有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通過市場機制,通過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優勝劣汰,引導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企業創新、產業創新,進而實現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通過維護市場機制的健康運行,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充分激發市場的潛力和活力,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是競爭政策作為重要發展政策的內在邏輯。
從改革傳統的政府管制、放寬市場準入,到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建立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都是競爭政策的重要內涵、重要政策取向,對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改革開放實踐表明,越是市場競爭充分的領域,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就越好,就越具有國際競爭力;越是市場機制完善的區域,經濟發展就越有活力,整體經濟素質和經濟發展質量就越高;越是保護性、壟斷性領域,產品和服務質量就越差,越缺乏市場競爭力。無論是企業發展、產業發展,還是城市及區域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公平競爭均至關重要。
近些年,商事制度改革的成功實踐進一步表明,公平競爭政策的重要發展效應,就是以市場化的舉措促進經濟發展。商事制度改革之初,人們都認為這是一項微觀、具體的小改革,只涉及企業開辦登記環節的簡化。事實上,商事制度改革是以開辦企業便利度為切入點,著力改革政府部門審批經濟的管理模式,減少對百姓經商辦企業的繁瑣束縛,還權于百姓、還權于市場,激發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釋放我國經濟發展蘊藏的巨大潛力。發展市場經濟,企業是創造就業、創造財富的源泉,是經濟繁榮發展的微觀基礎。一個國家及地區設立企業的便捷程度、設立企業的數量多少,是經濟繁榮程度的風向標,是創新活力的重要標志,反映了一個國家、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在科技變革、經濟轉型過程,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必須有大量新的創業者、新的企業涌入市場。如果一個行業、一個區域,大量企業消失,大量企業遷移,將會帶來大量的就業壓力和發展難題。
當前,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復雜變化的背景下,在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壓力的背景下,重振經濟走入良性發展軌道的關鍵是重振市場信心,重振企業家信心,重新激發市場活力,競爭政策大有作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對外資、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促進各類企業特別是初創公司、創新企業的持續增長。建立企業友好型監管理念、監管模式,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堅持包容審慎原則,既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又促進市場繁榮。強化監管的成本意識、公平意識,對政府部門各類監管建立公平競爭評估機制,以競爭政策的視角對各類經濟政策、監管措施進行評估,減輕企業經營風險和合規成本。加快對涉企收費治理立法,建立治理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長效監管機制,減輕企業負擔。
二、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創新效應,以競爭政策激發市場創造力,為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競爭政策既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效應,也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效應,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中得以充分體現。競爭政策第一次寫入中央文件是2015年3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在文件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中明確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特別是在文件的第二部分“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中明確提出,“發揮市場競爭激勵創新的根本性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強化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對創新的引導,促進優勝劣汰,增強市場主體創新動力。”這意味著,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才是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競爭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強調競爭政策并寫在產業政策之前,具有明確的政策內涵。
對于市場競爭、市場環境對創新發展的重要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有過深刻的分析。《2015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把一個國家的創新政策分為四層金字塔。塔尖是技術創新政策,依次是要素投入政策、投資貿易稅收政策,塔基是市場環境政策(包括法治、競爭的市場、知識產權保護和信用體系)。該報告認為,很多國家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位于金字塔尖的技術創新政策,卻忽視了塔基——市場環境政策。塔基的政策是基礎性的,不僅見效慢,而且有時還要挑戰既得利益,推行起來相當困難,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拋開構建堅固的塔基而獲得預期的創新目標。對于這一分析,我國的創新事實也有充分驗證。我國對技術創新的政策非常豐富,投入力度很大,政策工具很多,聚合了世界各國的創新舉措,但政策效果并不如預期,關鍵是忽略了塔基建設,缺乏市場力量支撐的創新難以堅固。
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市場的力量、企業的創新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2022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其中,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13.3%、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48.1%。2023年,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提高到51.3%,首次超過50%,這一水平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接近。特別是在數字經濟領域,數據成為創新的重要資源,擁有海量數據的大型數字企業、平臺公司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無論是在應用研究還是在基礎研究領域都遠遠走在了創新前列。這些新變化,對創新市場環境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及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創新發展的意義更為重大,競爭政策創新效應的意義更為突出。要切實發揮市場競爭激勵創新的根本性作用,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融合,在各類企業繁榮發展中促進科技創新、市場創新和產品創新。要強本固基,真正重視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營造,切實打造創新金字塔的堅實塔基,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創造條件。要借鑒國際經驗,適應高科技經濟的競爭趨勢,反壟斷執法更加注重創新導向。要充分認識商業秘密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價值,豐富商業秘密保護政策工具,強化打擊仿冒侵權,強化保護發明保護創新。
三、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改革效應,以競爭政策推動市場化改革,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新的動力
我國發展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場偉大變革、偉大創舉,競爭政策作為發展市場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僅是重要的經濟政策,而且是一項重大改革政策。在當前發展形勢下,競爭政策的改革意義更為突出、更為迫切。
競爭政策具有改革內涵,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強調,“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把競爭政策貫穿到經濟發展的全過程,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和體制完善。把競爭政策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基礎,以國家中長期戰略規劃為導向,充分尊重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實行競爭中立制度,避免對市場機制的扭曲,影響資源優化配置。把競爭政策作為制定改革政策的重要導向,按照全面市場化改革方向,準確把握改革方向和改革舉措,推進壟斷行業改革,破除傳統體制、傳統管理模式的束縛,避免壓抑市場創新、抑制發展活力。”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強調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堅持向改革要動力,特別是將競爭政策作為結構性政策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要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這些深刻論述,賦予了競爭政策更鮮明的時代意義和豐富的改革內涵,將為結構性改革注入新的動力,為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邁出重要步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完善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對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四梁八柱的重要意義。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制度作為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重要內容,彰顯了競爭政策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已經取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成就,但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2024年8月1日,《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實施,一方面彰顯了國家對公平競爭審查的高度重視,對市場公平競爭、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明,著力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為各類經營者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營造良好環境,不是一項短期、局部的應急之舉,而是一項全局性、長遠性的改革任務和制度建設。目前,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政府采購、招標投標、獎勵補貼等方面對經營者尤其是民營企業還存在歧視差別對待,地方保護、區域封鎖、行業壁壘等情形仍然存在,“準入不準營”“玻璃門”“旋轉門”等現象尚未消除。最近某機構對60多位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民營企業家的調研顯示,廣大企業家對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對減少政府對市場和企業經營的干預,對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真正實現對國企民企一視同仁,對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對促進和保護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競相發展,都抱有迫切期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可見改革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競爭政策的改革效應主要體現在“破”和“立”兩個方面。在“破”的方面,要破除傳統體制機制對市場活力的束縛,改革各種扭曲市場、違背公平競爭的政策行為。進一步清理廢除包含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礙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及有悖公平競爭的各類政策法規。要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對19項政策措施中不得包含的內容,禁止是常態、例外是個例,避免將例外變成常態化。在“立”的方面,要按照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按照高水平經貿規則的相關內容,對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制度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提出時間表和路線圖,將重大改革任務、制度建設具體化。
四、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開放效應,以競爭政策推動制度型開放,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競爭政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全球化的產物。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4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實施競爭政策,強化競爭政策已經成為國際普遍趨勢。我國引入競爭政策,目的是學習借鑒國際市場經濟治理的有益經驗,更好地發展我國市場經濟,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競爭政策、公平競爭已經成為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中的重要內容。新一代區域貿易規則已經成為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的重要方向,《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代表著全球化新的趨勢。邊境后制度、規則、管理和標準成為國際經貿規則的焦點,傳統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已經發展成為制度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些變化的突出特點是,更加強調公平競爭的重要性,強調競爭規則的重要性,競爭政策、競爭中立、國有企業、產業政策和補貼、數字貿易、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成為國際經貿規則的重要內容。公平競爭從一國之內的市場經濟規則,發展成為全球經貿規則的重要方向,全球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商品、服務、技術上,一國的制度規則也已成為國際競爭中的關鍵要素。過去,跨國公司更多關注基礎設施硬環境,關注優惠政策等超國民待遇;近些年,跨國公司則更重視市場規則、公平競爭、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貿易措施等軟環境。中美商會調查顯示,2015年前,外資企業最關注的是勞動力成本,從2016年開始,市場規則和監管問題成為關注的首要因素。2023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法律法規和執行不一致/不明確”及“監管合規風險”位列商會會員企業面臨的前五大業務挑戰之中。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面臨許多新挑戰,積極主動對接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打破一些國家脫鉤斷鏈企圖,成為我國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的重要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主動對照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擴大數字產品等市場準入,深化國有企業、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領域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明確指出,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高標準經貿規則,積極推動加入兩個協定進程,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競爭政策既是國際經貿政策的重要方向,也是國內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具有貫通制度型開放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功能。要對標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深化市場化改革,在政府規制、競爭中立、監管透明度、企業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增強制度型開放的話語權。要加快實施競爭中立制度,推動國企改革,無論是對內資還是對外資,無論是對國企還是民企,在政策上都應一視同仁,破除差別化、歧視性政策。加快產業政策從選擇性向功能性轉變,改革不合理的產業補貼,避免造成市場扭曲和不公平競爭。要進一步提高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和透明度,不斷完善國內市場規則體系,積極為企業進入全球市場、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造條件。
五、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法治效應,以競爭政策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既要有活力也要有秩序,是市場活力和市場秩序的有機統一。良好的市場秩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是市場經濟自發形成的,而是競爭法律、競爭規則規范的結果,是科學高效監管執法的結果。競爭政策的核心是公平競爭法律制度,是維護市場秩序、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重要保障。越是發展市場經濟,越需要有清晰的市場規則,有科學公正的監管執法。只有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競爭、保護創新,才能發揮企業家精神,依靠市場發現商機、培育創新,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新活力。只有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形成企業退出的市場化機制,才能在市場競爭中錘煉出有活力的企業,才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只有打擊各種假冒偽劣、侵害企業權益行為,才能為企業健康發展騰出市場空間,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只有規范政府部門扭曲公平競爭的行為、打破行政壟斷、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才能發揮我國龐大市場潛力的優勢,為企業創新發展打開市場空間。
公平公正的監管執法,通過微觀具體的執法辦案,產生廣泛的宏觀效應和國際影響,促進形成最好的營商環境。前些年,蘇州昆山市場監管局加強對美資高科技公司商業秘密的保護,改變了跨國公司撤資搬遷印度的決定,并在昆山追加1.5億投資擴大生產,在全球行業內取得廣泛影響;上海松江市場監管局成功保護德資高科技公司的商業秘密,德國公司追加3億投資擴大生產,德國母公司通過我國駐德使館,向國務院和上海市政府提交感謝信。這些案例表明,公正高效的監管執法,既保護了企業的發明創新,保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又改善了城市營商環境、發展環境,在國際上樹立了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形象。競爭監管、競爭執法的過程,是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過程,也是維護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的過程,是推動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過程。
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任務更為艱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的商業文明、商業倫理道德還在逐步建立完善之中,無論是各類經營主體,還是各級政府部門,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對公平競爭的認識還不是很到位,還沒有完全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行為規范。特別是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競爭監管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網絡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模式日益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趨勢,日益成為影響市場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與傳統競爭行為相比,數據、算法、平臺等新技術融入市場競爭,極大豐富了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對市場秩序、公平競爭、競爭監管都帶來許多新挑戰。傳統虛假宣傳,演變為虛構交易、編造評價等“刷單炒信”行為。商業詆毀開始出現規模化、職業化趨勢,成為專業“網絡水軍”“黑公關”。侵犯商業秘密不再只是利用職務之便,利用網絡技術手段竊取商業秘密,特別是利用大數據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流量劫持、惡意不兼容,利用數據算法進行“大數據殺熟”等行為更加隱蔽復雜,市場競爭的科技含量、技術特性越來越高。
在我國發展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不僅要求市場規則、公平競爭制度具有高水平,市場秩序、市場競爭環境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反壟斷關系著市場經濟的競爭高度,反不正當競爭關系著市場經濟的基礎水準和質量,要圍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提高競爭監管執法能力和水平。今后,要聚焦數字經濟等新發展趨勢,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營造良好的競爭生態,聚焦民生領域公平競爭,為消費者放心消費創造條件。要加強監管執法案例的分析宣講,以案釋法,加大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支持和指導企業加快建立合規管理體系。
在新的歷史時期,要進一步提升對競爭政策的理解認識,豐富競爭政策內涵,創新競爭政策工具,進一步突出競爭政策的宏觀效應和全局影響,將競爭政策納入宏觀政策框架,以競爭政策推動發展、推動創新、推動改革、推動開放、推動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和使命。
作者:袁喜祿,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原局長。